上一篇《读三国(3)|满宠传(3)这次战斗你以为我很厉害吗?》
这次试着解答一个许久以来的疑问,即于禁为何会投降关羽?于禁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本来是想继续写关于满宠的文字,就瞄准了满宠在襄樊之战中的表现,可是却发现要想体现出满宠的作用,就得了解襄樊之战的过程以及把所有主要参与者的表现都拿出来对比分析一下,结果这样一做,难度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
襄樊之战非常有名,谁不知道这场战争里关云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搞得曹操当时动了迁都的念头,可见影响力、威慑力之大。可惜关羽最后败走麦城,身死异乡。
襄樊之战打算分成多次来写,每次写一到两个人物在这场战争中的戏份,初步安排如下:
1.于禁;(关羽大胜而骄,声势浩大,如日中天)
2.曹仁、满宠;(满宠关键时刻劝曹仁坚守,关羽急攻不下)
3.徐晃、赵俨;(如日中天、士气极盛的关羽正面战场竟然无法打败支援而来的徐晃)
4.司马懿、蒋济、桓阶;(最厉害的计策,永远指向人心,关羽危机降临)
5.吕蒙、陆逊、孙权;(孙曹联手,抓住关羽所犯的错误,迅速出动,更厉害的攻心计)
6.总结三方集团根据此战背后显现出来的宏观态势
为什么襄樊之战的众多牛人里第一个选择写于禁?因为于禁的失败是一切的爆发点。超逸绝伦的美髯公关羽作为这场战争的关键人物,因为这次大胜而愈加骄矜,自恃强大,眼高于顶,轻敌傲慢,对内对外犯下了好几处错误,被曹操和孙权抓住机会,来了个绝地大翻盘。并在此次战争中显露出了三方集团自身的特质。
这篇就根据史书里的细节描写,推测下于禁的心理与性格特质,来试着解释“最号毅重”的于禁为何在最后关头没有经得住考验,贪生怕死,失了气节,投降了关羽。
1.背景
公元219年。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适值秋季,关羽敏锐地捕捉到战机,已率领荆州大军围攻曹仁驻守的樊城,与吕常驻守的襄阳。曹操此时远在千里之外,与刘备在汉中的战斗失利后,他没有亲自带兵出战,或许他需要好好休息,已无心力亲自讨伐关羽。
曹操连下两道命令:
1.于禁、庞德率领大军支援曹仁;
2.比较靠近樊城的汝南太守满宠立刻帅军支援曹仁;
八月,于禁、庞德率领众多人马与关羽在城外对峙,而满宠则因为距离短,支援较快,兵众已经进入樊城,与曹仁一同坚守。此时关羽是以一对二。
2.于禁的最后一场战争
秋雨连绵。
不料汉水及其他几路河水均暴涨,平地水漫数丈(按今天的米为单位换算,至少也有四到五米深度)。于禁、庞德率领的七军皆被淹没。于禁与几位身边的士兵只能奋力找到相对高点的土坡用以栖身。
战争均势被打破。
那种洪水巨力冲破瓦解一切带来的恐惧感,像我这样没经历过的人在今天的电视新闻上已经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了。
更令于禁绝望的是,关羽准备很充分——他所训练的水军随他一同而来。面对于禁,关羽也是很给面子,直接亲自带着大型战船来捉拿他了。庞德在最后时刻展现了过人的武勇和气节,而于禁却投降了。
3.一大波于禁们的前世今生
于禁的作风:
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跟满宠像不像?都是严刑峻法的人物,于禁在军中执法严苛,甚至得不到士兵的拥护。是典型地“比起让别人爱戴我,让别人恐惧我更好”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也符合《孙子兵法》里有一条说的:让士兵怕自己甚于怕敌人。
这样在战场上,比起往后退——后面是于禁,而前面是敌人,士兵选择还是往前冲杀敌吧,敌人哪有咱们的于将军那么可怕。
这样的将领,如果不是因为一直能打胜仗,士兵对他有信心,有荣誉归属感,是很难长久约束住军队的。
而士兵有多怕呢?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于禁带了几十个人闯到人家朱灵的军营,当着所有人面,光天化日之下缴了朱灵的兵权。朱灵包括所有人没一个敢反抗的。完事之后,于禁还把朱灵留在自己身边,成了自己的属下。
于禁就是这么自信,你有怨言怎样?谅你不敢反抗!
我至今只有几个简短年头的工作经历中,听过不少前辈说过一些退休的基层领导,当年在位时,可以说是权威加身,在自己的领域内是呼风唤雨,封建家长式作风突出。管理水平的落后使他们更信任高压、批评、权威、控制、惩罚、恐惧。
等到这些人退休了,本来有限的权力退去那虚幻的光芒,似乎才如梦初醒,有些东西从来都不属于自己。恰好被压制了几十年的属下员工多数也已退休,在居住的社区里一碰面,轮到作威作福几十年的自己灰溜溜地绕道而行,如果不走快点被当年的属下看见了,隔着老远的骂声就开始响了起来。
无法掌握,无法控制。想挥剑挥鞭,两手空空,简直像是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按照自己熟悉的规律运行,他无法控制,他过去的权力武器帮助自己建立起来行之有效的机制都无法再起作用。
绝望、脆弱、恍惚、伤感,一大波情绪混合在一起比眼前的洪水更让他晕眩。我认为这就是于禁在河水暴涨,自己七军皆被淹没时的内心。
关羽随之而来的大型战船更是让他措手不及,他的军队可都是北方人啊,而关羽连这样的大型战船都调动来了,比自己准备充分太多了。
自然之力的汹涌无常与关羽的能力瞬间共同击垮了于禁。于禁投降了,那一刻,我不知道他跪的是关羽还是老天,还是自己脆弱的内心。
这样以来我推测于禁是控制型人格,当失去他赖以坚强勇猛的控制感与外在权力力量之后,他就变得十分脆弱。
依靠恐惧、责罚来管理的人,自己内心很大可能也是脆弱的。
只要你有机会剥去他赖以依靠的那层外衣。
更何况这次,是天降大雨,河水泛滥,是老天剥去他的那层外衣。
他的军事和管理才华使得他获得曹操的赏识,获得了控制的权力,得以在脆弱的内心外建立起足够强大的壁垒,让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冷静坚毅持重的优秀将领。
即使这样有了一个判断,我们还得耐心点,再看看于禁耀眼的战绩,才能完整得出更加靠谱的结论。
4.领导的评价
曾经曹操对于禁说:
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不可动之节,让我想起“不动如山”这句兵法。后世隔壁日本的武田信玄将其发扬光大,将其作为主将坚定、不可撼动的高贵素质。士兵在前方冲杀,情况再紧急,战事再不利,主将再危险,中军、帅旗都不能挪动,用来激励士气,坚毅内心。因此于禁看起来是一个十分有勇气、冷静且优秀的将领,才能做到这个样子。
当时曹操初征张绣,兵加宛城,张绣不战而降。曹操开始志得意满,自己犯浑好色,让张绣的漂亮婶子陪床。结果搞得张绣降而复叛,夜里奇袭,曹军被打得大败,军队编制都被打散了。只有于禁率领身边数百人,且战且退,收拢散卒,不弃死伤者。
情况稍微好转,敌军追击的速度变慢之后,于禁遇见了十来个被扒光了衣服、身上有伤的士兵行走在路上。一打听,原来是曹操过去收服的黄巾军,现在改编为青州兵的一些人,见形势比较乱,故态复萌,趁机打劫友军。
于禁大怒,率众去抓那些青州兵。结果对方逃的比较快,先行一步跑到曹操跟前去告状。于禁知道后不慌不忙,在重要地点安营扎寨,修建工事,以防敌人来追。全部事情做完之后才去拜见曹操,诉说前因后果。曹操感叹之后就说了上面那段话。
这个例子说明于禁在危难时刻是一个十分冷静坚毅的人,能打硬仗,苦仗。而且对形势有着自己过人的判断,在恶人先告状的情况下,不慌不忙,做出最有利于整体团队的决策,保障领导及兵众的安全,置自身的安危和清白于其后,这样的人曹操能不器重吗?
5.官渡之战的雪中送炭、战功赫赫
官渡之战开始时,袁绍势大兵盛,于禁愿意作为先登出战。先登这个词,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证明当时曹操的阵营中是没有人敢于出战了,至少也是害怕犹豫。这对士气和精神氛围的影响可是很大的。
这时候于禁站出来主动请战,对曹操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这可是莫大的勇气啊,对士气可是极大的提振啊,当时曹操与袁绍的兵力对比保守估计也在1:7,我当时读到这里,也是有些感动。
当公司遇到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干了很可能吃力不讨好,风险很大,失败了就成了所有人的饭后谈资,但又不得不做,如果你挺身而出,主动请命,领导内心的感激你肯定能想象的到。但肯定也有周围人等着看你笑话,所谓干的越多,错的越多嘛!这小子还挺爱出风头,逞能。
因此曹操接下来的行为是“太祖壮之,乃选步骑二千人,使禁将”。曹操亲自选了步骑2000人,给于禁率领,这2000人马无疑都是精锐。有了这个资本,到了善于用兵的人手里,肯定要玩出点样来。
因此当你接手一项别人不愿意承担的难事时,好的领导会尽力的帮你,甚至还会偷偷地帮你。谁能肯定曹操夜里没有把于禁叫到自己的军帐内传授经验或者机要事宜呢?
这里引用原文,看看于禁的表现:
绍攻禁,禁坚守,绍不能拔。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
这里注意三点:
1.当袁绍攻打于禁防守的延津不成功之后,曹操作为领导很可能有话要说:你们这帮人看看人家于禁,都害怕袁绍,他袁绍派人攻打于禁怎么没成功啊!都学着点啊!
2.当袁绍攻打于禁防守的延津不成功之后,曹操作为领导立刻帮了于禁一把,即上文加黑句子: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马上添派人手,给你5000人了;还派了另一员大将乐进来帮助自己。这就是好领导的水平。
3.这5000步骑干什么呢?曹操、于禁、乐进肯定谋划好了啊,你袁绍打不下来我,士气有所下降,气力需要回复。那我就趁机反攻一波!战果怎么样?——于禁升官,成为裨将军了。
这就是好领导的水平啊,你关键时刻挺了他一把,他把你的上升渠道都给你规划好了,成绩功劳有本事的话通通拿去。
接下来呢?
太祖与绍连营,起土山相对。绍射营中,士卒多死伤,军中惧。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
与袁绍继续作战。袁绍垒砌高高的土山,在上面派人射箭,众多的死伤使士兵都害怕了,这时于禁个人反而气势更盛,率领士兵奋战。
结合前文“于禁率数百人且战且走,虽有死伤不相离”来看,于禁是一个只要有一点主动性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有一点翻盘的可能就决不放弃,甚至越处逆境越抓着你怼着你干的人。
这是很可贵的品质——如果没有最后降关羽一事的话。因为这样前后统观来看,就有了另外一个可能。
我们再看前面那个例子:
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营。以禁有威重,遣禁将数十骑,赍令书,径诣灵营夺其军,灵及其部众莫敢动;乃以灵为禁部下督,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胆子太大了!似乎赌的就是你朱灵不敢把我怎么样?于禁凭什么呢?凭自己长久以来带给人的恐惧威慑感。
这夺人兵权的事刘邦也干过,可是刘邦是在夜里趁韩信睡觉不注意才缴了韩信的将军大印。于禁这手玩得比刘邦还大!虽然这是曹操的命令,可咱也不一定要众目睽睽之下冲进去对不对?简直就是仗势(毅重之名)欺人的流氓招数!太冒险了对不对?
什么样的人最爱冒险,以小博大呢?
我认为于禁最后不仅是投降关羽,还因为无常的自然之力击垮他熟悉的认知,他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他手里一点可以用来掌控、用来翻盘的东西都没了!
如果以上成立,那于禁的两个性格特质就出来了:权力控制型+赌徒型。这样的人失去控制感、失去可以利用的一切,哪怕一点点微小的东西都被洪水和关羽扼杀了。他的军事才华没有任何附着点,没有可听令的人,手中权力撬动不了任何事物。因此他最后才那样脆弱。
心理学的规律不就是这样吗?
自卑的人自卑到一定深度会显得自大,内心恐惧脆弱的人外表也会显得刚强坚毅。尤其是坐上领导岗位的人,如果有这种特质,他心里会越发心虚,怕所有人不服他,就采取恐惧、压制、惩罚等手段来凸显自己的控制力与权力,要时时刻刻证明自己才是这的主。
6.于禁其实从未改变
作为结尾再来说说于禁和满宠。他们都是执法严苛,一板一眼的人,那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于禁的作风:
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满宠升官后离开自己耕耘多年的汝南时:
汝南军民恋慕,大小相率,奔随道路,不可禁止。
为什么两人在普通军民的心中受欢迎程度上差别那么大?
还是得从满宠身上找答案:所获尽为将士赏。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
于禁让手下人秋毫无犯,因此曹操每次对于禁“赏赐特重”,而他于禁可曾有一分一毫赏赐给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将士?
反正史书记载里没看到——一个权力控制型+赌徒型的人,会放弃控制和赌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