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与两位友人长谈,友人A女儿女婿如今定居在加拿大,友人B儿子正在读大学,他提到曾对儿子说,希望他毕业后回到杭州,或者至少回到浙江工作。
两人就子女的收还是放产生明显分歧,A认为应该放手,并质问B,你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叫他回到你身边,是因为想老了有人照顾,还是别的什么原因。B说我身体健康,能活到150岁,不需要他照顾。但就是想把他放在身边。
纳言的我,没有过多的参与讨论,心中却深以B的想法为然。原因有二,往浅的说,人都是自私的动物,养儿防老,古老中国几千年的思想,不可能因为老外思想冲击就消失,当然当下社会防老内容有所改变,经济上应该是没什么问题,防孤独,防寂寞,防老年痴呆。至于以后有了孙子或者外孙,小孩子多么可爱,可以经常去看看,尽享天伦之乐。
往深的说,我和老婆认为儿子是我们最好最好的朋友,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常戚戚,私以为亲情属于小人之交(小人的理解跟我们平时说的有区别),淡如水的亲情算几个意思?而小人之交就要经常聚聚。
综上,我认为在没什么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子女还是要收在身边,常有孙儿绕膝前,岂不乐乎!
当然,马克思辩证唯物观点告诉我们,收和放都不是绝对的,不要像有些父母,一直到子女结婚了,还要住在家里,或者住到子女家里去。闹的家人关系很紧张,婆媳矛盾啊,女婿难做啊,甚至亲人变仇敌也不鲜见,这样就得不偿失了。距离产生美,保持合适的距离才能更好沟通。同样的,放,也不能一口气到底,太放手,没有互相依赖,沟通也就少了渠道和必要,作为父母,没有起到监督作用,养不教父之过,子女犯了错,悔之晚矣。
要做到把你的经验,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方法,向对方传输,必要时给对方必要的提醒。
收放问题,远非说的那么简单,要在实践中,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这门学问,博大精深。以上为本人一家之言,有不同观点,欢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