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父母问我,怎么让孩子主动学习、有学习动机?其实,从第二篇开始,我们一直在谈这个问题。我们都愿意去做对自己有好处的事,孩子也不例外。在这么多年的学校心理辅导中,真正不想学习的孩子几乎没有,基本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丧失了信心,认为自己学不会、做不到,形成“回避失败”的行为倾向,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习得性无助状态”。学习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想要孩子主动去做“不容易”的事,那你也要去做一些“不容易的事”。
一、停止抱怨。
很多父母抱怨说“现在的题目那么难,我哪里会做。想帮也帮不上啊。只有靠孩子自己自觉了,可孩子偏偏不自觉,真急人”。是时候停止了!如果你是孩子,听到父母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很烦、很难过?“可孩子偏偏不自觉,真急人”里透露出的是父母的责怪和焦虑。还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父母也不爱学习?“现在的题目那么难,我哪里会做。想帮也帮不上啊。只有靠孩子自己自觉了”,这段话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我不知道怎么帮你,也不想学习怎么帮你”。作为父母,既不能给孩子提供爱学习、会学习的榜样,又不能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而是一股脑的地把焦虑扔到孩子身上。学习需要安静,这个安静不仅是环境的“静”,更是内心的“静”。当孩子被你的焦虑击中时,他需要破费多大的力气才能保持住内心的“安静”?这些力气原本是可以用在学习上的,现在却消耗在了应付父母的情绪上。
二、开始陪伴
“陪伴?我一直陪着孩子啊,他做作业,我就在一边看着。还每天检查他的作业。可我越陪,孩子越烦,越不学习。”这是一位妈妈的原话。亲爱的妈妈,你确定那是陪伴,而不是监管吗?你观察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指导着孩子的行为,不时指出问题、提出批评。这是父母吗?明明是警察在看管罪犯啊。
陪伴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愉快时光。陪伴,是和孩子在一起时,这段时间就只属于你和孩子,再大的红包也不抢,再搞笑的视频也不看,。陪伴可以是一起聊聊天,也可以是一起散散步,还可以是一起买买菜、做做饭……只要你专心地和孩子在一起,就是陪伴。有了陪伴,就会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说的,你能明白,少了许多无端的指责和莫名的焦虑;你说的,孩子能听进去,多了许多愉快的沟通和积极的行为。
三、明确期待
很多时候我们焦虑,并不是因为孩子真的很差。我们焦虑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小时候,我们最讨厌的孩子是“隔壁家的孩子”。现在长大成了父母,我们又给自己的孩子制造了一个“隔壁家的孩子”。“隔壁家的孩子”英语好哦,每次都考满分!“隔壁家的孩子”有才华,会弹钢琴!“隔壁家的孩子”很听话,从来都按照父母的要求做!我们拿自己的一个孩子,和无数孩子的优点比,比得过来吗?孩子如果要一个“隔壁家的父母”,你怎么办呢?
是时候放弃盲目的比较了,你的孩子就是你的孩子,他和你一样,有自己的弱点,也有自己的强项。你对孩子的期待,要建立在孩子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最好能和孩子一起谈谈你的期待,也听孩子说说他的期待。期待他有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能力,比期待他具体的成绩更重要。因为良好的性格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孩子幸福必须的。而好成绩,往往是良好性格和能力的延伸,孩子性格稳定、有擅长的事,自然会积极、自信,敢于挑战,最后形成会“追求成功”的行为模式。
当你确定了自己的标准,你才能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做他的定心丸,让孩子遇到什么都能心定。心定了才能心静,心静了才会行动,行动了才会有收获。
今天就到这里,还是那句,“改变孩子,从改变自己开始”。放下手机,用心陪伴孩子去吧。明天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