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为“不公”生气时,教会他“分事”比讲道理更重要

读书会上,一位书友的焦虑让在场不少父母感同身受:“儿子的同桌考试时,老师不仅给讲答案还格外客气,孩子气不过要找校长反映。我既怕他真去了遭为难,又怕拦着他,反倒扼杀了他的正义感,到底该怎么办?”

伙伴们各有各的建议,有人问“找校长想达到什么目的”,有人提醒“怎么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解决问题”。而我的想法很直接:“不如告诉孩子,人生就三件事——我的事、你的事、老天爷的事。先分清这件事和自己到底有没有关系,很多烦恼自然就散了。”

书友却犯了难:“孩子还小,怕是听不懂这么抽象的道理。”这话让我想起多年前,我家孩子在重点初中遇到的一桩事,也是靠这“三件事”的区分,帮他解开了心结。

那时孩子刚上初中,英语老师曾旁敲侧击,暗示让孩子去她那里补课,我婉言拒绝了。没过多久,孩子放学回家,蔫蔫地说:“妈妈,我今天心情不好。”问起缘由,他委屈地说:“英语课上我每次都举手想回答问题,可老师总像没看见一样,直接忽略我,从来不让我发言。”

看着孩子失落的模样,我没有急着帮他抱怨老师“不公”,也没说“老师可能没注意到”这类苍白的安慰,反而笑着问他:“儿子,咱们先聊聊‘人生三件事’——你上课举手,这是谁的事呀?”

孩子愣了愣,小声说:“是我的事。”

“那老师愿不愿意喊你回答,这又是谁的事呢?”

他想了想,慢慢说:“是老师的事。”

“对啊,”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举手是你该做的事,你认真了、努力了,这就够了;老师喊不喊你,是她的选择,不是你能决定的。既然是别人的事,你为什么要拿别人的选择惩罚自己,让自己不开心呢?”

见孩子眉头渐渐舒展,我又接着鼓励他:“而且妈妈觉得,你要是能一直坚持举手,哪怕老师暂时没喊你,也没关系。等哪天班里只有你一个人还在为那道题举手,老师就算想忽略都难——到时候她不喊你回答,才说明你比别人都执着、都厉害呢!”

没想到这番话真的起了作用。从那以后,孩子不仅没再为“老师不喊他发言”生气,反而把精力都放在了提升英语能力上——上课更专注地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遇到不懂的就主动问同学、查资料。后来他的英语成绩越来越好,还成了班里的“英语小能手”,更重要的是,他慢慢学会了区分“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不再轻易被外界的态度左右情绪。

其实这位书友的顾虑,很多父母都有过:既想保护孩子的正义感,又怕他因“较真”受伤。但比起纠结“要不要让孩子找校长”,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一种思维:先看清“这件事里,哪些是我能控制的,哪些是我控制不了的”。

孩子气老师对同桌“特殊”,本质上是觉得“规则被打破了”,可“老师如何对待学生”是老师的事,“校长会不会处理”是校长的事,这些都不是孩子能决定的——强行让孩子去“讨说法”,大概率会让他在碰壁后更委屈;可直接拦着不让去,又会让他觉得“正义没用”。

但如果像区分“举手是我的事,喊不喊是老师的事”一样,告诉孩子:“老师的做法或许不对,但‘如何对待这件事’是你的事——你可以选择把精力放在自己的考试上,把题答得更认真;也可以选择观察同桌的优点,看看能不能借鉴学习。至于老师和同桌的事,那是他们的选择,咱们管不了,也不用为此生气。”

这样的引导,不是让孩子“放弃正义”,而是让他明白:真正的成熟,不是非要改变别人、纠正不公,而是先守好自己的节奏——把该做的事做好,把能掌控的事做稳,不被无法控制的人和事消耗自己。

毕竟孩子的成长路上,总会遇到不完美、不公平的事。教会他“分事”,不是教他逃避,而是教他一种更智慧的应对方式:分清边界,守住自己,在不被外界干扰的节奏里,把自己的人生过好——这才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比“讨公道”更长久的保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