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爱不爱我?”漫谈亲密关系中女性的主体性


《亲密关系》中写到:“我们最初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内心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会在亲密关系中寻找满足,抱着期待,希望能在关系中获得亲近感、舒适感以及安全感。”

随着关系的持续深入发展,双方在某个阶段、某种程度上融合、共生,彼此紧紧“捆绑”在一起,边界感消失。关系进入稳定期,或者激情褪去,男性更需要被尊重和自由空间,女性则需要持续较高的情感浓度,更倾向于情感依赖。其根源或许和关系中女性倾向焦虑依恋风格,而男性倾向回避的依恋风格有关。

然而,亲密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承受得起另一个人的生命之重。总有一天,你的过度依赖会导致关系会失衡,如同一只鸟,你攥得太紧,他会感到窒息,会逃跑。

传统文化、社会规训等多种因素导致女性在关系中多处于从属地位,容易被不安全感所驱使,因此更执着于要到类似这样的问题的答案:“你到底爱我不爱?”“你还爱我吗?”“你会永远爱我吗?”

“你爱不爱我?”这个追问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的是更深层的情感需求和恐惧。与其说女性渴望的是这个男人爱不爱的答案,不如说是需要得到“被爱”这个标签带给女性的安全感。

郭老师在一次直播案例分析中曾这样讲:为什么男人不敢说“我爱你”,因为这三个字一旦说出来,就成了一个枷锁,女人会因为这三个字把男人逼得喘不过气,甚至永不得翻身。

我相信这是男性视角的真实感受,也是可以令女性瞬间清醒的回答。

且不说男人愿不愿意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女人为什么喜欢这样问男人,而不是问自己:这个男人值不值得我爱他,值不值得我选择?

问题的背后是关系中女性的主体性的缺失。

什么是女性的主体性?女性在关系中的主体性是指女性作为独立个体, 在亲密关系、家庭及社会互动中保持自我意识、自主决策和内在价值感的能力。这种主体性强调女性从“被凝视的客体”转变为“行动的主体”,拒绝依附性关系,追求平等与自我实现。

在亲密关系里,女性倾向于把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等建立在伴侣身上,而不是建立在自己身上。女性更容易依据对方给予的情感回馈,来判断自己是否“被爱”,进而来确定自己是否“有价值”。

只要依然在关系里被选择、被呵护、被需要,你就能感到安心且有意义;一旦得不到伴侣的认同或理解,或者被忽视、被取代,你所依赖的一切似乎就瞬间消失了,你会在不满、焦虑、委屈的负面情绪中的挣扎,越陷越深。

或许你们是校园婚纱一路走来,或许你一直相信“一生一世一双人”,然而某一天“他不爱我了”就可以轻易地粉碎你原本单纯美好的情感认知,以前的你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过,你完美的爱情只是你自己幻想出来的粉色泡泡而已。

日常生活中的你,习惯通过关系中的被需要、被重视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你会认为“我是他很重要的人”,我是家庭的重要核心成员,我是妻子,我是妈妈。一旦面临失去重要关系,你的自尊被击碎,挫败感随之而来,你会认为:我不好,我不重要,我不值得他的爱。

此时,你的自我价值感被剧烈动摇,自我否定、自我攻击,以及深层的不安全感不断袭来,失去稳定生活、失去家庭、被抛弃的巨大恐惧包裹着你,你没有勇气独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

这一切在你的内心世界里,如同历经一场地震,内在秩序突然崩塌……破碎感,或许就是此刻最真实的感受吧!

蒋勋的文章中这样写到:“我不敢粗暴地说,你不能哀伤,因为我知道为爱情哀伤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我只能说,你必须要度过这个哀伤,要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让自己去领悟:爱情不是生命的唯一,你要挟带这这个哀伤继续生活,并且更重要的,继续爱人。一直停留在悲伤的时刻,是没有意义的事,当你能够度过这个哀伤,并从哀伤中领悟到一些事情,哀伤才有意义。”

如果女性把目光全部投向伴侣和孩子,把时间和精力无条件投注给家庭,甚至低自尊去讨好,过度付出,你逐渐失去自我……你以为这样做你可以换取同等爱吗?你做得越多,内在就越期待有更多回报,没有达到预期,你的委屈感暴增,你的情绪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要么争吵,要么生病。

如果你把所有的期待放在别人身上,别人给你回应,你就高兴,别人疏远,你就落寞,你就生活在别人掌控之中,你的自我一步步丧失,你的能量一点点被消耗,你会越来越没有力量。

女人,你的一生,更重要的是看见自己,把丢掉的自己找回来,想一想我该为自己做点什么,找回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感。比如,有一些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一份自己喜欢而且可以带来成就感的事业。这样,女人生命里的支点就会更多一些,你的自我就会更稳定。

当女性不再把“被爱”当作自我价值的判断标准,你才能感受到真正的自由。你不需要靠他的爱来定义你的价值,不需要靠他的爱来证明“我是值得被爱的”。

即使你不爱我,即使我不被选择,我依然是我自己,我依然相信我很好,我值得被爱,我值得一切美好的人和事。

而且,你可以选择。

因为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感和安全感从来不是来自他人,只能源于你自己建立起的对自己的信任。

你可以经济独立,你可以摆脱情感依赖,即使有一天对方不再愿意给你这份支撑,不管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你的世界也不那么容易坍塌。

你要相信,真正好的关系允许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你的脆弱、你的愤怒、你的不满、你的恐惧等。直面关系中的问题,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感受,让对方接收到与你内在需求一致的信息,对方才可能看见真实的你,从而可以共情你、理解你、感受你、关心你。关系中的不安也会逐渐消散,让彼此的感情正向流动。

婚姻从来不是人生幸福的唯一砝码。你的伴侣,也不该成为操控你命运的主导者。

女性不应该是脆弱的、渺小的、被动的、卑微的、隐忍的。你可以是温柔的、可爱的、灵动的、独立的、自信的、强大的、自主的、坚定的。

女人,你不只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最重要的是你自己。

历经的依恋之伤,不回避,不对抗,你可以感受深陷泥沼的困苦,你也可以选择破茧重生。遇到问题,也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契机,唤醒内在自我,成长为更完整的自己。

有些珍贵的礼物,外包装不那么精美,但是打开它,会令人惊艳。

写在最后: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写到:“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当你能真实感受、如实表达,并对自己的感受负责时,才能活得自由。

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一个人与自我的关系,而一个人与自我的关系是建立在“你如何与内在的矛盾和平共处”、“你能否与内在情绪达成和解”基础之上。

我可以不完美,完整就好了。看见我的匮乏、我的依赖、我的控制,自我成长就好了。

允许自己,允许他人,看见自己,看见他人,看见世界。

哦,原来我的世界可以这么大,一切都还可以那么美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