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在看湖南卫视的综艺“天天向上”,有一期节目特别有意思。节目组把父母的装修风格和90后喜欢的装修风格进行对比。
其中有一个90后的女孩子,她的家很特别。偌大的房子里只摆放了八件家具。整个家空旷简洁,物品一目了然。 主持人开玩笑地问她,是不是受了什么刺激才会这样做?她的答案是,受够了原来的家里物品大爆炸,不想在东西里找东西了。
2
看到这里,我一下想起了自己家。我妈平时喜欢买东西,但是她又特别节俭。这意味着,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是又舍不得扔。 比如打破的盆子不能丢,要留着种花;松了的袜子不能丢,要留着做成手工艺品……
她还特别喜欢小板凳,所以我们家一度拥有七个小板凳,可是我们家一共才四口人。
东西就是这样囤积出来的。到后来,我们家经常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找东西,而且,东西一丢,就几乎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来找。
妈妈的生活方式是由于她生活的年代物资匮乏造成的,我们要尊重他们,也要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 而我们这一代,身处在物资极度丰富,欲望可以轻易满足的年代,如果还按这样的方式生活,则让人觉得效率低下,不堪重负。
3
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同时也是作家的山下英子著有一本书,书名叫“断舍离”。这本书非常受欢迎,它不但帮助人们更好的整理,还让人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
书评区里,有个年轻的女孩说,她以前总是担心没有袋子用,很喜欢囤积各种袋子。看完这本书回去一整理,才发现她家的各个角落都塞满了纸袋和塑料袋。这让她震惊不已。最后,她把这些袋子都丢掉了。她说她看到了那个对未来不安而拼命攒垃圾袋的自己,她再也不要这样做了。
你看,其实,整理物品就是整理我们的内心。舍弃一些东西,就是放下执念,而这些执念可能连我们自己也没有发现。
4
每个人的生活里大概都有这样的东西:
从各地旅游带回来的纪念品,占地方又不方便打扫; 够用半年的卫生纸塞满了半个柜子; 小时候的课本、纪念册,都好好的留着,上面落了一层灰,已经开始发黄; 各种好看的小盒子,包装物,想留着做手工,但是工作忙一直也没有时间; 酸奶机,豆浆机,破壁机,各种小电器,用了一两回,就塞进柜子,再无下文 ……
它们塞满了我们的房间,也塞满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得不为这些东西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打扫,去整理。大部分时候,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已经远远超过这些东西本身的意义。
5
山口英子说,从加法生活到减法生活,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把多余的东西都清除出我们的生活,会发现内心也轻松很多。 当我们更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学着分辨哪些是真实需求,哪些只是欲望作祟,就不会在人生的路上浪费时间,生活随着物品的减少而变得轻快。
毕竟,我们都喜欢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为物品服务的奴隶。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