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那个其他班的语文老师

高三有个语文老师,是语文组的组长,很有想法的老师。

当时他是全年级最好的班的班主任,我只是个普通班的学生,我没上过他一节课,也没跟他说过一句话,可是多年之后,我都不记得我们自己的老师叫什么了,依然记得他叫什么。

因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对文学、对教育,真正的热爱。

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事,是给我们准备作文素材,那时每隔几天,他就会发几篇文章到我们手里。因为又不是知识点总结,看了也没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大多同学都是翻看两眼就扔了。

但每篇文章我都认认真真看了,这些文章大都出自名家之手,在高三那种紧张的学习氛围下,静下心来阅读,反而更能感受到其中的文字之美。

有些段落实在太喜欢,我就反反复复地阅读、摘抄;有时候甚至觉得整篇文章都写的太好了,就把整篇都剪贴在我的素材本上,在早读课上反复朗诵。


当时贴在本子上的文章

后来,冲刺阶段,他给我们整理了本作文素材册。

其内容大多来自于他自己的阅读笔记,选材广泛,不落俗套,不光能运用于高考。

若干年后,当我感觉自己词汇匮乏时,最先想起的依然是这本素材。

再次翻开,这不仅是一本高考作文制胜宝典,更是我日后的阅读指南,读这些书,仿佛自己在追随那位优秀的老师脚步。

我想起来高考结束时,班里同学跟我说他妹妹要高考,问我能不能把这本素材送给他妹妹。

我当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因为除开这本素材可以用在高考中,我真的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位老师给我们选的这些片段,不同于那些高考满分作文精选的俗套,这些片段的作者都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行文用词很有韵律之美,适合模仿和学习,当时我曾翻阅背诵过无数遍。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

就是说向上等的学习,只能达到中等的水平,向中等的学习,只能达到下等的水平。

如果我早明白这个道理,我就不会多年沉溺于那些所谓的《满分作文》了,那些作文本来就是考场之作,学习学习结构还行,其他的真没什么可取之处。

向名家学习,就是向上等的学习,但名家之作其实很多都难以模仿,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广泛阅读的“领读者”来帮我们挑选适合我们的文章了。

这位老师就是这样的“领读者”,虽然没上过他的课,但他教给我的东西,不仅能帮我考试,而且对我日后的阅读和写作,也有很大裨益。


高考后,那些课本辅导书试卷我全都扔了,只留下了语文书和那本素材。

语文书里有我实在太喜欢的《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和《赤壁赋》。

那本素材里有我在早读课一遍遍背诵的时光,有那位老师熬夜整理的辛苦与付出。

我真的很庆幸留下了它。

我想,这位老师如果知道,多年后,仍有学生在根据他当年整理的素材进行广泛阅读,应该也会觉得欣慰吧!


素材册的片段
素材册的例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