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生命发问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有感
这是一本讲人生规划的书,虽然我已经是“奔五”的人了,我的人生可能没必要有什么新的“规划”了,但是这本书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思考。我的后半生可不可以活得更精彩?都说要有成长型思维、要终生成长,那么在后面的几十年里,我可不可以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混沌——破除世俗的成功思维。有房、有车、有钱就代表幸福吗?拥有名誉地位、得到升官发财就算成功吗?你有没有在追求这些物质财富的时候,感到身心俱疲、迷失自我?我们是不是在为面子而活?我们是不是在为父母或者世人眼中的成功和幸福而奋斗?买了房、有了稳定的工作,你就有安全感了吗?就能够给你带来幸福和快乐了吗?破除这些固有的思维定式吧,物质享受只会让我们的欲望永无止境,而内心的充实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和真实的案例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用固有的思维定式错误地理解了追求幸福和努力的方向,不要把那些物质和外在的追求定义为成功的标准。因为那些只会让人没有穷尽,只会让人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一种得到前恐惧、得到后空虚的生活当中,比如金钱、地位、名誉等等。我想,当我们具备了基本的经济基础之后,就应该反观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否更加丰盈。只有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获得那种贯彻始终的幸福生活。
察觉——什么才使你内心快乐。寻找那些不能够被满足的深层兴趣,比如爱、成长、超越自己、快乐、助人、宁静……它们会让你幸福一辈子。在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比较而言,他们有着比我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更大的格局,让我肃然起敬。比如无私奉献教我们书法的肖老师,作为中国书法家,讲课、书法作品都是有价值的,而他却不计报酬、毫无保留地将他所学都教授于我们;比如工会才女秦萍,将爱书读书的同事组织起来创建读书会、诗社,带领广大员工读书荐书、分享心得、吟诗写诗,提升素质和修养,丰富精神生活;比如人力部主管培训的郑刚,为每一个热爱培训想成为内训师的员工搭建提升能力、展现自我的平台,因势利导为一些追求上进的员工创造了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通道,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伯乐校长……在他们的感召下,我主动请缨成为书法班的班长为大家服务;加入读书会逼自己多读书,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充实和强大;成为一名内训师,帮助更多的人学习和成长。这次疫情,我还主动申请参与员工心理援助团队,帮助确诊或疑似员工、市长热线志愿者及有需要的员工进行心理疏导。虽然耗费了自己的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是让我又一次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虽然我还很不专业,但是看到同事经过我的疏导而变得不那么焦虑,能够慢慢开心起来,我就特别开心。美国心灵女王奥普拉在斯坦福的毕业典礼上说: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帮助他人减轻痛苦;如果你的生活一团糟,让自己去帮助其他处在困境中的人摆脱困境。我想,“索取”获得的是短暂的快乐,只有“给予”才能获得长久的快乐。我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人。
醒觉——形成更好的心智模式。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决定了他对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的态度、对事物的判断。每个人的心智模式就是自己思维里的墙,它决定了我们能够走多远,决定了我们能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因此,每一个希望自己幸福的人,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智模式。人们真的会变成自己觉得“应该成为”的人,心智模式对我们的改变,实在是太强大了。原本计划春节赶个时髦全家去海南过年,但一场疫情让我们在家自行隔离了几个月;原本计划在工作上好好表现再上一个台阶,但没想到部门拆分转型被调岗或辞退……世界在不停地变化,君不见时代潮流正奔涌向前。如今,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大量的不确定性。越是追求安全感,越是得不到想象中的稳定。反而那些拥抱不确定性的人,在任何变化和境遇中都能够躬身入局的人,往往离成功更近。只有当你全力投入的时候,你才会从中获得快乐。如果把不断地奋斗、挑战自己作为定义,只要你还在努力,还在越走越近,你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你会一直享受这种越走越近的快乐。我想,这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或叫心智模式吧,思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超越——改变未来的自我超越。你所追求的真的是你需要的吗?让我们试着抛开所有困扰我们的事情,抛开所有别人觉得“应该”的想法,去真正问我们自己,你这样一个人活到今天,到底是什么支持着你?你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一个人?早上刚刚醒来的时候,对自己的生命发问吧!我到底希望成为什么样子?这个世界因为我,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当每一个人真心对自己的生命发问时,他们总能获得让自己激动和愿意全力以赴的答案。杨澜说过,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你不能不成长。什么是成长?那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你的成长,你内心知道你会成长为什么样子,你会为这样的成长而感到快乐。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拥有关于成长为这个样子所有的资源,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