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之所以被推崇,很大原因是因为这句话,它来自于霍尔顿和妹妹菲比的对话。 菲比问哥哥以后想当什么,律师或者科学家?霍尔顿明确表示不可能,他描述了一种情景:“你听过‘如果有人抓到别人在穿越麦田’那首歌吗?”“不管怎样,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个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有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我是说只有我。我会站在一道坡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了。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但这是我唯一真正想当的,我知道这个想法很离谱。”(P174) 没读此书时,这句话鼓舞了我,崇拜着作者的思想和纯粹的想法。在它的召唤下,我买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但是,翻开正文第一页,我惊呆了。满篇的“他妈的!”“我他妈的!”首页不是写的”“献给母亲”吗,还以为应该是一个叛逆的少年如何拯救自己或者被拯救最后感恩母亲的温馨之词,却没想到会这么直白,就好像看到了这位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正在愤愤地给你讲述他所看不惯的一切事物。身边的同学、老师等包括他自己,唯一不让他讨厌的是他的小妹妹菲比。 我似乎想到了班里的一些特殊的学生,他们的生活日常和真心想法是不是就是这样的呢?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没有清楚的认识,在迷茫中和懵懂中成长。我浅薄的教育学知识告诉我,这些孩子叛逆期到了。你不能凭借一些口头上的言辞去判定一个少年人的好坏,给他定性。这不也是一种贴标签吗?不过骂人确实给人感觉很低俗,并且反感,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存在这样的学生,该如何对待?事实有时候又证明,经得起时间的大浪淘沙的书,一定会有可取之处。01.独特的视角这里的独特视角是因为是以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周围人和物,而这个少年又刚好“愤世嫉俗”。可是,你不得不佩服,他说出了我们不敢说的事情。比如老师的自以为是,从不关注他的真实感受;同学的无聊,没有人真正是在学习,在宿舍的生活大部分是打牌,男孩和女孩儿约会;他被开除了,喜欢去的地方酒吧;哥哥追求更好的发展到了纽约;人们更关注做大事,而不是踏实下来,没有人想到搞教育等。这是那时候社会形态和价值观的缩影。02.教育者的反思在这本书里,你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你总以为自己是为学生或者孩子好,做的一切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不听你的一定会碰壁,会讨人厌,会倒霉等等。而学生,想的也许是:你真无聊,你好烦,唯独没有想到你是为了他好。从霍尔顿和他的老师斯潘塞的告别对话你可以看出来这个小伙子在告别谈话中有多么受煎熬了。他的用词从“开始有点后悔不该来”到“想赶快离开这儿”然后“多后悔来跟他道别”再“开始有点恨他”还写到“这辈子无法原谅他”,OK,如果你是一个老师,要是知道学生的真实心里想法,不知道会不会崩溃。因为斯潘塞老师虽然是他也认为的好老师,但是还是没有关注到他的点滴成长。他认为“他有时候表现的比他年龄大很多”。他总是念他考的不好的卷子试题,根本不管这个学生的脸色很难看。我们常常忽略这一点,教育可以严格,但是损害自尊和人格的事情还是不要做的好。03.自嘲的解析这个说的是他也善于说谎和伪装,虽然也许并没有什么恶意,只是为了目前情景需要。比如在火车上遇到同学的妈妈,因其相貌讨人喜欢,所以多聊天,胡编乱造了一堆瞎话。他说的很直白,只是想让聊天继续下去而已。在宾馆,为了尝试寻求刺激,编造谎言,给自己找了大麻烦,我在想,幸好不伤及人命。这样的例子,在少年的这段经历中,不乏少数,他也自嘲,自己是看不惯却无能为力的。孩子的想法还是比较简单。可能是自己的局限性,这本书我能看到的东西还是很少,就是说缺少让我兴奋的,触动心灵的事情。少年有懵懂的情愫,也有未了的同窗之谊,难以割舍的亲情,那简短的经历写满了一个少年在浑浊社会中所面对的和好奇的。如果要好好去体会,相信这本书还要再去细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叛逆少年的独白
最后编辑于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http://www.jb51.net/article/71725.htm C语言setlinebuf()函数: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