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说我从小就比别的孩子幸福,因为有一个舍得给孩子吃好又做饭好吃的妈妈,这话不假但也不全。我们家很普通但是从我记事起就很爱到饭店吃饭,过年过节就没在家里烧过,我妈也很喜欢学习(mofang)饭店那些味道不错的菜在家里尝试。
但这没有让我成为一个对吃十分讲究的人,因为在家里吃的饭也并没有那么多。小时候父母下岗以后做忙着赚钱早出晚归,中午我大多是自己在外面吃。
从小学起的“小饭桌”
初中的省委食堂
养人的毛坦厂食堂
到大学食堂、单位食堂。我都觉得还不错,能有个方便实惠又干净的地方能解决没饭吃的问题,是一件幸事。也就养成了对吃东西很包容的性格。
但我妈妈不一样,一直是一个对吃挺讲究的人,也喜欢下厨房。看她做菜是享受,每一步骤好像是提前排练好,方寸之间有条不紊,也不用我帮忙,三两个炒菜一会就上桌了。厨房也和烧饭前一样干净,厨具调味摆放整齐。
她常念叨做饭就如同做人。从一个人做饭就能看出一个人做事,看他心性稳不稳,心思细不细。她在买菜的时候就会把每个菜怎么烧,怎么搭配全部想好,在厨房里干活也要有清晰的头脑和麻利的手脚。
所以学做饭是有难度的一件事,我这些年学学做做,做做停停,总是用“好麻烦,下次吧”给自己开脱。
直到今年奚老板动了个手术,在家里躺了一个月,我肩负起了家里的伙食才认真严肃的看待起做饭这件事。
习惯了把自己一直当做孩子,只要在家就有可口的饭菜和舒适的环境;而有一天一家之主倒下了,你角色就转变成一个顶梁柱,家里的东西需要收拾,衣服需要清洗,大家的温饱需要解决,才会意识到舒舒服服的日子的背后原来这么难,原来自己躲在妈妈背后偷懒了这么多年。
关于做饭我认为是需要一定的天分,菜谱到处都是但没有一个能教你如何把握“火候”和“少许”。听从这些指导可以把饭菜做熟,但不一定做的好吃,这就是烧饭的艺术。
因此做好饭菜要靠自己去把握和揣摩。所以说没有天分,你得有兴趣,没有兴趣,你得勤快。很多经验和技巧都不是看会的,而是通过不断尝试和练习掌握的。
我是属于没啥天赋又比较懒那种,是从小就被大人念叨以后成家过日子怎么办的那种小孩。而现在的我还是懒虫一只,但是决心要贯彻懒人精神做一个会偷懒会做饭的懒虫,好好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好吃、简单、食材常见的食谱。
做饭这件事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也许是浪费的技能,互联网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太多线上线下的选择,随时可以吃到五湖四海的美味。然而这些味道始终无法代替家里柴米油盐,一日三餐,做饭的意义也不止在于吃饱肚子,而在于对家的责任和担当,对家人的坚守。
尽管在奚老板看来我现在的手艺还是略显粗糙,味道普普通通,但是偶尔也能对着手机做出几个还不错的新菜,得上几句夸奖。还有我做的西式简餐都还不错,毕竟有过开沙拉店的底子在。
收藏过一篇特别好文章《厨房冷清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爱是一场能量守恒的轮回,得到过爱的人,更容易学会爱。一个孩子的幸福与未来,是深刻依赖于原生家庭的。而一个家庭好不好,看看厨房就知道。一所房子,总要有些烟火气和油烟味,才算得上是一个家。”
也许此刻,我的妈妈,我们的妈妈,正系上围裙,准备做她人生中极为普通的一顿饭,然而再也没有比这更伟大的事情了。想到妈妈那么多年给猪投食就觉得超级感动,做饭很累,特别是一做就是好多年,由此可见真心爱人也是非常累的。
把生活当成一种修行,把厨房当作道场,担当一个成年人的责任,继承和发扬妈妈的人生智慧,不管未来如何,总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而立之年,但愿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