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思维:让中小学管理事半功倍

2024年11月18日星期一

中小学管理是系统工程,一般学校虽按部门分线管理,但多数工作需多部门协同,大到育人理念的落实,小到教学活动的实施。“谁举大旗谁统筹”是管理工作的基本策略。这里的“谁”,包括组长、中层管理者、校级行政或是临时负责人,他们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

“统筹”字面意思是统一筹划,即在管理中对学校人财物、时间等资源统一规划。如组织大型活动,要整体规划时间、场地、人员、设备、宣传、安全等事务,让各环节无缝对接,使师生获得良好体验和预期效果。

“统筹思维”是系统规划和安排事物的思维方式,规划项目时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要素间关系。如推进项目实施时,不仅要考虑时间,还要考虑顺序、人员分配和风险等因素,目的是安全有序、事半功倍。

学校管理中为何要有统筹思维呢?

一是育人目标的要求。“育人”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发展核心,需全体教师的协作共同实现。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良好的统筹思维可以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实行合理分配,协调推进,达成理想的育人目标。

二是提高质量的需要。学校的活动、项目都会涉及教学、德育、后勤等多个部门,组织者拥有统筹思维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如开展活动需后勤部门安排场地、设施设备、卫生安全等;在教学方面要合理安排学科课程、调配教师资源,统筹课程设置等,让资源使用最大化,还要考虑教师的经验积累、专业能力、个性特点等,科学分配教学任务,发挥优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复杂工作的化解。小学是儿童聚集的场所,可能出现各种突发情况,特别是安全事故。既要重视学业发展,也要全面关心安全和健康。管理中拥有良好的统筹思维,就能在突发情况下,迅速协调各方资源,安排师生的学习以及开展相关引导教育,理性周全地与家长做好沟通,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工作,根据事件的动态发展采取对应的管理举措,保障教学秩序和师生安全。

四是教育资源的融合。家校社融合发展是教育的趋势。管理者不仅要做好校内的管理工作,还要组织家长学校、社区公益活动、学生社会实践等相关活动,拥有良好的统筹思维能够优化各项工作的安排,增强家校社区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促进学校的办学活力。“学校管理赢在中层”,中层管理者是学校管理的中坚力量,发挥着对上负责、对下落实的桥梁纽带作用,承担具体工作的设计和实施,下面谈谈培养中层管理者“统筹思维”的几点思考。

一是培训:强化“统筹思维”意识。培训要从“心法”出发,打通思想认知,理解“统筹思维”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促进自主学习、自我思辨和实践运用。

二是建构:拥有管理的全局视角。中层管理者一般是从负责某项事务或是部门工作开始,但要避免项目式思维,需要对学校管理有宏观的了解:行政管理框架、部门职责、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资源配置等,将工作放在全局的视角去建构,明确承担的工作对学校整体管理的价值,思考在推进过程中可以和哪些部门的项目整合,可以利用哪些资源完善自己的工作项目,自身又可以为哪些工作提供资源等。拥有学校管理的全局视角,是拥有“统筹思维”的前提条件,没有建构“统”的高度,筹划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是实践: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借助部门工作或是活动策划培养统筹思维,通过循序渐进的帮、扶、放,从写工作方案、策划活动开始,引导与多个部门协作,包括与学科教师的协调,场地布置、物资采购、舞台搭建、奖品购买、海报宣传等,尤其要明确各环节师生的安排、时间的推进、现场的调控,充分利用资源,共同成就项目的圆满达成。通过从整体上把握项目的策划,提升统筹思维能力。

四是轮岗:亲身体验胜过任何说教。小体量学校的中层身兼数职有利于培养“统筹思维”;大体量学校一般实行分线管理,在不影响学校整体管理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轮岗。在教学管理岗位了解质量管理、学生的全面培养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推进;在后勤岗位学习合理规划学校资金使用,了解校园设施的维修维护等情况。通过轮岗打破部门局限,站在学校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升统筹能力。

五是解难:在化解难题中提高能力。在教育变革的时代,学校想要始终保持活力,必然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如何将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转化为教师的理念和实践,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高要求与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学校集体教育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儿童等等,这些大问题后面还衍生出许多的小问题,通过组织对这些问题开展集体讨论,促进中层管理者学会运用统筹思维,从全局出发,提出思考和建议,并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管理的实战经验。不过,管理中统筹思维的实现,需要打破部门、团队壁垒,构建开放、互助、共赢的管理理念,否则,单靠个体的努力难以实施,管理的“事半功倍”更无从谈起。中层管理者也可通过以下方式自我培养“统筹思维”。

一是学习。一方面是阅读学校管理等相关书籍,学习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借鉴他人经验,观察身边优秀管理者的工作思维和方式,请教他们在处理复杂事务时的统筹策略。尤其要做有心人,在行政集体会议和活动的推行中,全面了解各部门工作的重点、主线、职责以及工作的思路等,特别是重要项目、大型活动的策划、工作、人员的部署等。将讨论的内容和观察所得记录下来,为未来工作的“统筹”提供借鉴。

二是反思。写工作反思是提升管理能力和“统筹思维”的重要方法。可以记录组织活动、调配资源的过程,包括遇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和最终的结果。比如在组织学科节后,记录场地安排、内容策划、人员分工等细节,思考在工作中哪些环节可以优化,资源分配是否可以更合理,流程是否可以更简化,时间是否可以更紧凑等,为后续工作留下有价值的参考。

三是合作。一方面在工作策划中提前、主动与需要配合的部门交流,提出自己的需求,了解他们拥有哪些可用的资源,是否能够给予支持。比如作为教学管理中层,开学前主动与后勤部门沟通,了解教学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情况,交流自己的建议和要求,以更好地统筹教学资源,确保开学后老师们能够顺利开课。另一方面,也要主动支持其他部门的工作,参与跨部门的合作项目,锻炼自己的统筹能力。在合作过程中,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目标,学习协调各方利益。

对于中小学管理者而言,统筹思维需要在日常管理的反复实践中慢慢沉淀。“统筹思维”的培养,沉淀的是经验,涵养的是境界——不是以项目完成为目标,而是让工作增值;不是着眼当下,而是以未来管理收益为导向;不是以完成工作为目的,而是以学校整体和长远发展为价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