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寒假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特别的一个寒假,网上有段子调侃:全民成厨子了,医护成战士了,老师成主播了,公务人员成门卫了。只有孩子们,依然是神兽!
父母们纷纷抱怨,再不开学,真的要疯了!对此,我也是深有感触,平时娃上学的日子,还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如今24小时黏在身边,360度立体环绕声魔音贯耳:“妈妈、妈妈、妈妈”、“陪我、陪我、陪我”,跟同事开个网络会议,娃各种爬上爬下,一会儿打翻杯子、一会儿发出尖叫,总之大有不把你从座位上拖起来誓不罢休之势。
有时候也免不了怒气升腾,打骂一顿以解心中郁结。然而那之后,娃更是哭得撕心裂肺,老母亲的心瞬间又涌起愧疚感,不仅破坏亲子关系,还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安抚,实在得不偿失。关键是目前这情况,也不知假期何时结束,天天宅家大眼瞪小眼,大概离崩溃也不远了。
家中有娃,尤其是像我家这样孩子年龄还较小,需要父母陪伴较多的,可能大多数都和我有类似的困扰。那么在这个特殊时期,父母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娃度过一个“母慈子孝”的假期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一、情感隔离——不陪娃不是因为工作忙,而是因为不想陪娃所以要让自己忙起来
这几天应该绝大多数人都已经通过“远程办公”的方式复工了,像我这样的自由职业者更是早早就开工工作了,当然除此之外,每天烧饭做菜各种家务也是累得够呛。每次孩子叫我陪她的时候,我就告诉她:“妈妈现在要工作,没法陪你”,在看到曾奇峰老师所讲的“情感隔离”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没法陪娃的原因是工作太忙。而看到这个概念之后,才明白我的潜意识中其实是因为不想陪娃,所以要让自己忙起来。
情感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我们遇到自己难以解决并使我们会陷入焦虑的事情时,我们的潜意识就会使用情感隔离,可以有效得缓解焦虑情绪,获得一种置身事外得解脱感。
一般来说,孩子玩的游戏在大人看来都会比较无聊,再加上陪孩子玩的时候,就无法做其他事,这就会唤起我的焦虑感:还有一大堆脏衣服没洗、上次约的稿子就要交了还没写完、娃打翻的牛奶还没收拾……这种焦虑会让我觉得陪娃玩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本能地想要逃避。而看着娃用楚楚可怜的眼神望着你,又会很愧疚,觉得应该陪娃玩玩,于是就有可能出现一种“假装陪伴”。
心不在焉,无论娃说什么,都只是敷衍地“嗯嗯啊啊”应付;
自己玩手机,让娃自己在一边玩;
虽然身体在陪娃,灵魂却不在;
……
这些情况,你有过吗?这种人在心不在的“假装陪娃”其实比不陪对孩子产生更大的伤害。
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老师说:“看见了但是没有情感反应,其实就等于没看见”,而对于孩子来说,“被看见”是很重要的。被看见意味着心理学意义上的存在,被当成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亲子关系奠定了孩子一生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人的一生也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去体验自我、发展自我。
如果孩子长期被忽视,得不到回应,他的世界就无法正常地建构起来,是支离破碎的。在成年后,也无法去建立其他的关系,那么整个人的人格及心理发展就会出问题。很多网络成瘾的孩子,就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缺少情感的链接和滋养,转而到虚拟世界中去寻求情感支持。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孩子被父母没收手机就直接走极端结束生命,并不是孩子玻璃心,而是这是他唯一的情感依托,一旦被剥夺,他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要保持一个觉察,是不是父母自己进入了情感隔离的状态。
二、父母为什么会进入情感隔离
前面说到,情感隔离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用来保护我们自身的。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只要不过度使用,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的父母能比较快地调整自己的状态,而有的父母则会无意识地一直处于情感隔离的状态中。原因何在呢?
1、童年经验的影响
从潜意识的角度来说,与孩子共享经验是爱的表现,这种经验既包括快乐的经验,也包括痛苦的经验。很多用忙碌工作来情感隔离的父母,本身自己的童年也是被太忙的父母忽略的,因为爱孩子,让孩子尝尝自己童年的滋味,把他变成能够很好理解自己的人。
当我意识到自己的情感隔离之后,我回顾了我的童年,因为父母都是农民,当时家中拮据,父母每天早出晚归为生计发愁,所以基本上没什么时间照顾我或者跟我说话。当我的孩子跟我说:“妈妈陪我”的时候,我的内心会涌起一个声音:“陪你我怎么工作,怎么赚钱养你”。觉察到这一点之后,理解了我为何那么不喜欢陪伴她,我把我自己的童年体验与当下孩子的请求混淆到了一起。
2、心理能量处于透支状态
我记得很久前我在网络上看到过一段视频,一位独自在家带娃的妈妈,全程面无表情、生无可恋。无论是给娃喂奶,陪娃还是做家务,始终没有任何其他表情。当时很多网友评论:这简直就是独自带娃的真实写照。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就是心理能量处于透支状态。我们大多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心情愉悦的时候,即使孩子捣乱,把局面弄得乱糟糟的,我们也能心平气和地应对。而当我们心情不好,自我感觉欠佳的时候,往往一点小事就能让我们暴跳如雷。而像网络上这位妈妈的状态,其实比暴跳如雷还要更糟糕一些,处于一种被无力感包围的麻木状态。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想给孩子更多的爱。但是当自己的心理能量处于透支状态的时候,就无法给到孩子了。机体不自觉地就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
三、如何调整自我,给予高质量的陪伴
1、放弃“好父母”的执念
不想陪的时候就不陪,很多时候我们的精力耗竭,是因为我们不想陪娃但是又被一种负罪感裹挟着强迫自己去陪娃,从而造成“假装陪伴”。这个背后是一个信念在作祟: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我就不是好妈妈/好爸爸。当然,由于我们这个养育现状的大背景,一般来说,妈妈产生这样的信念会更多。
我们以为当我们假装去陪娃的时候,就是满足了孩子陪伴的需求,那简直就是大错特错。所以,放下这个好父母的执念,因为这样做也不是真正的好父母。不必事事追求完美,60分足够。
2、抽出一点时间,让自己充电
前面第一点“放下好妈妈的执念”是很重要的,如果做不到,那么我们现在说的第二点也很难做到。因为我们要留出一些给自己的时间,去满足自己的需求。很多人会说,每天忙得团团转,完全没有时间。那么“放下好妈妈的执念”也会发挥作用。
“好妈妈”需要保持家里整洁,各种家务琐事完全搞定,一日三餐营养搭配不重样……这些条条框框会把我们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如果放弃这个执念呢?那么家里乱一点、脏一点又怎样呢?家务不及时做放一段时间也不要紧,偶尔不做营养餐叫个外卖也不会让孩子营养不良,每周请个钟点工做一下保洁也不是什么败家行为。总之,当我们放下这个执念之后呢,就会有很多可以替代的方式,让我们能忙里偷闲。
抽出的这一点点时间,做什么呢?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的需要。是需要安安静静地看一本书,还是需要和闺蜜逛街、喝咖啡、美甲,如果做这些事能够让自己的心情愉悦起来,就去做。让原本处于低电量的自己,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得到滋养,重新充满心理能量。
3、用时间轮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假期当中,很多人的日常作息规律都被打破了。晚上不睡觉,白天不起床,时间在无形中被压缩了,这也是造成焦虑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因此时间管理也是重中之重,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提到我们可以用借助时间轮来管理。
首先,画一个圆圈,这个圆圈代表24小时,将圆圈均等地分为12个扇形,用虚线隔开;
然后,在圆圈旁边列出一天当中的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再把这些活动分别填到这个圆圈中去;
接着,想一想,有没有哪些是可以缩短的(是否有一些琐事可以通过付费或者请他人帮忙的方式进行弹性处理),哪些重要的事是需要延长时间的(比如父母的自我成长,做自己喜欢的事),再画一个同样的圆,把理想的时间分配填进去;
最后,根据现实和理想的圆之间的差距,写出实际的能做的行动改变。
这个时间轮,每一天都可以弹性变化,这样我们就会对时间有了一种掌控感。也可以更加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当行动起来之后,焦虑就减少了。
4、如何高质量地陪娃
当然,最后我们不能忘记陪娃这件事。为什么把陪娃这件事情放在最后写呢,就是想分享一个理念:做父母的,只有先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才能做到高质量地陪伴。
好了,就算我们自己状态调整好了,娃的那些游戏对成人来说可能无聊程度依然不变。怎么办呢?
第一种办法,改变其意义;
一个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我们主观的想法,赋予其不同的意义。打个比方,我的一位朋友在高校当老师,领导让其写通讯稿。这位朋友非常讨厌写东西,那怎么办?是直接跟领导对着干,说我不写;还是带着一腔愤懑痛苦地做这个工作呢?我的朋友的做法是努力在这个事件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意义,写通讯稿是一种输出,而想要好的输出就得有足够的输入才可以,这样就可以促进自己多去看书,这件无聊痛苦的事就有了新的意义。
我的孩子非常喜欢玩过家家,而我呢,觉得过家家真的非常无聊。每次陪着孩子玩过家家,给一堆毛绒玩具喂奶、洗澡,我心中的os都是:“老娘平时做这些都做得够够的了,苍天呐!”于是我努力地找寻过家家的意义,我发现四五岁的孩子对很多事表达不清楚或者不愿表达,但是在过家家的时候,孩子会通过玩偶角色扮演出来。而且,认真听她编的故事会给我一些灵感和写作的素材。我重新赋予了过家家一个新的意义:了解孩子感受以及寻找素材的方式。
第二种办法,想办法让孩子参与到你喜欢的活动中来;
前面提到,父母自身需要一些活动来充电,那么让孩子参与到你喜欢的活动中来,也是一样能起到陪伴效果的。毕竟对孩子而言,玩什么不重要,有父母陪着一起才是最开心的。
我的一位朋友喜欢看奇葩说,他的孩子大概10岁左右,也很喜欢,两个人一起在看的过程中,会一起讨论,带来思考和碰撞,两个人都很开心。那么我觉得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其实是可以参考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觉得带着孩子看电视自然是不太现实,毕竟四五岁的孩子不适合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那我就想到我喜欢练瑜伽,在我练的时候,孩子会模仿跟着我做,有时候动作没做到位摔倒了,还自个儿哈哈大笑。于是我就跟她玩瑜伽教练的游戏,我们轮流当教练,做瑜伽,既锻炼了身体,也做到了陪伴,一举两得。还有做手工这个事我也是挺喜欢的,这个假期中,看到家里有什么废物,我就网上找相关教程,跟孩子一起动手,来完成旧物改造。做完之后,两个人都非常有成就感。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重要的就是要去发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然后想办法让娃能参与进来,这样既让自己得到“充电”,又能做到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而当我们真的用心地高质量地去陪伴孩子的时候,其实孩子就不需要你一整天都陪着了。一般半小时的高质量陪伴之后,孩子就能独自玩一两个小时。这样父母的工作也不会被耽误,效率也提高了。所以,陪娃陪娃,先陪好自己,调整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