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便不愿意发朋友圈了
微信刚推出“三天可见”、“半年可见”、“一年可见”的隐私权限时
就认为官方设置三天可见,有些多此一举
我曾经对于朋友圈里设置“三天可见”的人嗤之以鼻
特别不能理解,甚至觉得有些可笑
既然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为什么不干脆关闭朋友圈?
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亲手设置了三天可见
我开通微信是2013年5.0版本,最早的一条微信发布于2013年8月3日
是关于一则在人才市场招聘的信息,2个点赞,17个评论
至此往后
一则早安,一碗鸡汤的分享,一场电影的观后感,一种心情的表达
真挚的,真实的,真切的自己便可以肆无忌惮地这里呈现
朋友圈成为了情感表达的乐园,成为彼此跟进状态的通道
就像更早的校内人人,QQ说说和微博
日更,甚至时更
每天花在刷朋友圈的时间越来越多
记得当时有玩笑说,早上醒来打开手机一条一条地翻阅朋友圈
有一种君临天下,批阅朝臣奏章的感脚
晚上躺在床上再刷一遍,才能安心地睡过去
原来朋友圈的人数只有两位数,都是家长,朋友,同学
用着各自的昵称,但都能叫上名字
再后来慢慢变成三位数,同事,客户,还有各种大街随手扫码增加的人
就开始使用上了备注,开始了分组
再后来,各种微商、各种社群的广告炮轰以及工作中的各式硬性推广
微信渐渐地成了一个大舞台
每个入场的人都希望能登台表演受到瞩目完成自己设定的目标
前不久,一个好朋友见面,问到最近还好吗,都不见我发圈
我翻了翻朋友圈,上一条信息还停留在5月份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圈里不认识的不熟悉的人渐渐变多了
想要说的话想要分享的事却慢慢变少了
最初最单纯的情感表达也越来越变味了
亦或许因为自己长大了,不再愿意轻易地跟别人分享那些幼稚的想法
便顺理成章地去设置了三天可见
这时才不由深深地佩服张大大这位超级优秀的产品经理的前瞻性
竟如此超前地洞察到了人性和需求
就像那个略显尴尬但又不失礼貌的微笑一样存在得那么有必要
奇怪的是,设置了三天可见后
更是很少地更新状态
因为表达的诉求没有被全部遏制,快乐有意义的时刻还是会存在
只是再也不愿意无条件地全面放开地廉价地呈现给所有人了
只想留给自己以及真正关心你的人,想看自然可见
毕竟真的关注你关心你,三天的时间也足够看了
人们倾诉、表达的需求从来都是存在的
什么时候才能再出现一片净土,一方乐园,供知己好友间诉说表达
存储过去的自己,留给明天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