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当墙头草的一把好手,周桓王又把得罪人演绎到了极致。离上次的事情刚刚过了一年,郑国的郑庄公来给周朝进贡来了,这是他们第一次来,按说应该和以礼相待,奉为上宾。可是周桓王偏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傲娇的很,你说你都破落成这个样子了,郑国是给面子才来的,这态度肯定不行啊!别忘了东迁的时候多亏了郑国和晋国才没有让周王室灭亡。周桓王不仅得罪了晋国,郑国来又不予理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郑国的郑庄公颜值太低?周桓王不喜欢吧!就这样,郑国也开始讨厌起周王室了,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
到了周桓王五年的时候,因为和郑国关系不好,郑国的郑庄公怀恨在心,于是和鲁国互换许田,就是周天子祭祀泰山时候的专用田,专属于周王朝的土地。从这样的方式可以看到郑庄公确实对周天子充满了怨恨,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来周天子已经失去了掌控,根本就没人把他当回事儿了。还记不记得,咱们在周武王,周成王时期和周厉王时期说过一个诸侯国,建立时期是周武王时期,周厉王的时候这个诸侯国国君还在天子身边当辅助。这个诸侯国就是芮国,芮国是一个很小的国家,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市。在周桓王十二年的时候,芮国发生了动乱,其实动乱已经发生了很长的时间了,大概可以往前推八年,周桓王十二年是这个事件是结束的时间点。
往前八年,也就是周桓王四年的时候,芮国国君芮伯万被他的母亲芮姜赶走了。也许你会问,怎么他母亲和他一个姓呢?芮姜是太后,母仪天下的人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只有太后是允许有姓的,只不过这个姓要放在自己丈夫的姓氏后面,芮伯万的母亲应该是齐国姜姓的女儿,丈夫姓芮,所以叫芮姜。芮国动乱,芮伯万逃到了魏国,这个时候,秦国介入,名为扶正芮伯万,赶走芮国叛乱分子,实际上是想兼并芮国,让芮国为自己所用,只不过第一次出击失败了。就这样芮伯万在魏国待了好长时间,然后到了周桓王十二年的时候,周桓王联合秦国、虢国包围了芮伯万居住的魏国,把芮伯万带了出来,然后扶正了他。扫平了芮国的叛乱以后,到了秦国秦穆公的时候,芮国终被秦国所灭。从春秋后期到战国时期,有很多的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附属国被几个强大的诸侯国吞并。
又过了一年的时间,周桓王干了一件大事儿,那就是又一次和郑国的郑庄公公开矛盾。因为郑庄公这个时期在周朝出任卿士,而且专权,就是基本上把周桓王架空了。周桓王贵为天子,肯定是不甘心被控制,一怒之下就开撕,于是夺去了郑庄公的权利,把郑庄公赶走了。郑庄公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啊!既然不让我在这里专权,那我就回家,不来见你,眼不见心不烦,还不用进贡,多好的事儿,回去当我的君王不是更好嘛!而且把属于周王室的土地上的粮食作物一并给收割了。可这个时候,周桓王不干了,大爷的,敢这个样对我,好歹我也是你上司。在秋天的时候,周桓王联合众多的诸侯国一起来攻打郑国。郑庄公表示不害怕,早就想打了,只不过碍于面子,不敢去打你,来得正好,摆明态度,就是要死磕到底。
两军对垒,摆开阵仗,周桓王率领中军居于正中,虢公林父率领蔡国的军队和卫国的军队在右侧,周公黑肩率领陈国的军队在左侧。周公黑肩是这个时候周朝的卿士,他是周定公的曾孙。郑庄公也是这样的阵仗,郑庄公居于中军由原繁和高渠弥带领中军,右边是曼伯带领的军队,左边是祭仲带领的军队,一字排开,准备迎敌。其实那个时候打仗不像是我们看到的那种,击鼓以后就两军对冲,直接就刀剑伺候。那个时候只有贵族才有资格打仗,称之为士,平常老百姓,卖菜的,打铁的,蒸馒头的,是没有资格上战场的。并且也不是以杀人为目的,没有什么步兵之类的,都是坐在车上,互相冲击,捉对厮杀,没有两三个人打一个的。这边准备好了击鼓,然后问一下对方,准备好了吗?对方要是击鼓回应,说准备好了。那么,双方就开战。
互相冲击的过程当中,如果有对方的车子坏了,你得等着对方把车子修好,然后接着再打,没有趁着对方修车的功夫进攻的。而且对方投降,是不可以再打的,对方要是逃跑了,也不能拼死追击,只得追三十里,如果过了三十里,那就算是追上了也不算,得把人放了。有的诸侯国君王会找两个力士在自己左右,如果车坏了就让他们用臂力把车撑起来,然后掩护他逃跑。当然,你也可以选择用箭,如果把头上戴的帽子射掉了,那就相当于把对方射死了。如果是射中其他部位,那也就是你赢了。到了后来,这样的战争打法又慢慢的改进,因为实在是麻烦太多了,到了战国时期,这样的方式就已经不被人认可了,或者说,人性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
回过来说这一次战争,周桓王和郑庄公对立,显然,周桓公面上的实力比较占优,联合了三个诸侯国,再加上自己的军队,很明显就是为了要把郑庄公直接打倒的。郑庄公对周桓王又是一肚子火气,这一次一定要分出胜负,并且必须是我胜他负,要不然咽不下这口气。这时候要有战术,郑庄公的高级辅助子元告诉郑庄公,要是想打败强大的联合军,需要我们通力合作,并且战术执行到位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