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围绕发生在巴黎圣母院里的一些故事来描写人间苦难。这是一部关于厄运和死刑的小说,是一部出色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古希腊式的悲剧,是美丽被丑恶诬陷,纯洁被污浊毁灭,黑暗最终战胜光明的过程。整部小说极具戏剧性,像一出舞台剧般,充满转折与高潮。作者雨果的文字更是尽带讽刺与批判。小说中,穿插了很多关于建筑以及建筑艺术的描绘和见解。在此,我不想对小说本身做太多的概述,却愿意谈谈我对里面的几个主要人物的些微感受。
波西米亚少女爱丝梅拉达:她本是一个受母亲百般宠爱的婴儿,却在一岁时被人偷走,后来成了一名被巴黎人讨厌的波西米亚人。她本是一个快乐善良、天真纯洁、爱好唱歌与跳舞、无忧无虑的少女,却因美貌吸引了副主教克洛德的迷恋,以及爱上了一个没心没肺、玩弄感情的帅气军官菲比斯,从而让自己承受了太多不该承受的苦难。虽然卡西莫多竭尽所能营救她,但他不是一匹战狼,而是社会最底层的一粒尘埃,他们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必然。小说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爱丝梅拉达在监狱里发现那个给他带来灾难的幽灵——副主教克洛德时,她说:“是啊,白天属于所有的人,为什么我只有黑夜?”那一刻我充满悲伤。在《安娜·卡列尼娜》里,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大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的,幸福的人儿大都相似,不幸的人儿却是各有各的不幸。而爱丝梅拉达的不幸,既有来自克洛德毁灭般的畸形的爱,也有来自识人不明、轻易托付导致的抛弃遗忘,更有来自当时社会将其看做女巫的愚昧以及君王的凶残昏聩。
她最后将自己送上绞刑架的那声“菲比斯!救救我,我的菲比斯”,让我看得捶胸顿足,暗骂愚蠢,因为身为局外人的我,终究理解不了当局者的愚痴,还有对再也无法挽回的悲惨命运的痛心。
敲钟人卡西莫多:长相丑陋、独眼、罗圈腿、鸡胸、耳聋,种种身体缺陷集于一身,像来自地狱的魔鬼。可他却内心善良、懂得感恩。从小被遗弃,幸而被副主教克洛德收养,从而活命,于是,充满感恩的他对副主教俯首听命;在自己受刑干渴难忍时,因为得到了波西米亚少女爱丝梅拉达的一壶水,还以营救她时的奋不顾身。当读到卡西莫多将爱丝梅拉达救到避难所里,每天悉心守护她时,我的脑海里老是浮现出迪士尼童话故事《美女与野兽》里面的画面,但童话里的野兽最终蜕变成了王子,并且和心爱的美女幸福生活在了一起,而现实中的卡西莫多从始至终都是相貌丑陋的魔鬼,粉身碎骨的守护换来的只有粉身碎骨,波西米亚少女心中充溢着的依然是英俊帅气但却玩弄感情的军官菲比斯。所以童话往往是梦境,照不进现实。
卡西莫多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是静默的,深沉的,是死生不离的守护,是在爱丝梅拉达死后也要与之紧紧相拥的陪伴,是“人们试图将他和怀中拥抱的骨骼分离的时候,他化为尘土”。
副主教克洛德:学生时代便失去了双亲,之后独自将父母遗留下来的弟弟抚养长大。从小只喜欢钻研知识,知识也回报给他同样的喜欢——让其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副主教。可他却不懂得什么是爱。他所谓的爱,像来自地狱的召唤,一次次将波西米亚少女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那是一种“自己得不到的谁也别想得到”的变态占有欲;是控制不住内心深处的情欲,便试图毁灭产生情欲的物体的自私自利。不曾拥有魔鬼的面孔,却在每次出现时像魔鬼般让爱丝梅拉达脊背寒凉。他让人可憎的同时也让人产生悲悯:不曾拥有爱的孩子如何获取爱别人的能力呢?每每读到克洛德的情节时,我都会深深感到:愚蠢的人作恶,或许只会害了那么一两个人,知识渊博的人作恶,将是整个民族的悲哀。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会人们知识之前,先教会人们如何做人。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从而让他拥有爱的能力,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多恨你,就有人多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