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1月开始,决定写《遇见未知的自己》个人践行笔记,到现在,过去了2个月,完成了一半的内容,从拿起这本书开始,情绪这一章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构思。
直到今天该写这一章了,从早上7点到现在近晚上7点,我一直在给自己找其他事情做,就是不想下笔,我能感觉到自己对剖析痛苦之身的回避。
直到现在,坐在电脑前,让这一份抗拒和自己同处,我才有力量开始往下絮叨。
虽然很多时候自己在说:我也是一个修行有10年的人,明白很多方法,破解过很多自己的情绪模式,但是人生如同浩瀚的海洋,从小到大,那么多日夜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想要一个一个挖掘出来,何其难。
唯一的捷径就只有: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一点一点慢慢发掘。而觉知这条路,也确实是任重而道远。
我在19岁之前,是没有开窍的,我的自我几乎全部依靠外部评价支撑,从来没有想到向内看,我即使给自己有评价,也是以别人对我的评价为标准。
那时候的自己虽然看似快乐自信,但是内心自卑而敏感。我害怕别人挑衅的眼光,遇到不公平只委屈自己,不敢去指责争取。
我记得大一的时候,学校评比优秀宿舍。我们宿舍的小伙伴积极购买彩纸,剪刀,贴画,用心设计自己的“小窝”,我们宿舍很快便脱颖而出。
但是那时候我们班还有一个男生宿舍,做的也很好,在评比的时候,我们班女生宿舍和男生宿舍有了竞争,具体赛制,我忘了,但是最后我们宿舍胜出了。
戏剧化的是,这个男生宿舍的几个人和我平时的关系特别好,当时我也不清楚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认为自己宿舍落选是我在捣鬼,对我误会颇深,言语攻击,朋友自然也做不成了。
当时同班其他的同学看不过去,背地里告诉我:别再对他们好了,他们背地里骂你很难听。
写到这,哪怕是现在,10年之后的我,仍能够感觉到当年自己内心巨大的委屈。当年我们都是孩子,都不懂事,可是每每提起这些事,我内心都有一种悲伤,一种不被理解,被中伤的悲凉。
虽然我现在长大了,往事也确实如烟消散,但是回想起来,还是有点同情当年的自己。
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有了看万物的第三只眼,我才发现,像这种不被理解的悲伤,也类似于“受害者情节”,是从我小时候伴随到大的。
小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我需要帮妈妈做家务,照看孩子。我想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玩沙包,跳皮筋,捉迷藏。可是因为当年的环境,照看孩子和家务已经占据了我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时间。
再加上,我的妈妈是一个很强势的人,发号施令惯了,我所有的棱角和不满,都被她收拾的干干净净。
就这样,在众多日夜中我发展出了这样的自我保护模式安慰自己:“她是坏人”“我命苦”“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爱我”“谁都靠不住”等等。
环境的坏对我的影响多一分,这些情绪能量就会增加一分,通过大脑的过滤不断被“小我”验证,形成了我的一套潜意识法则,觉得自己命苦,觉得别人伤害了我。
就像当年的那次“宿舍评比事件”,被误会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不被理解很委屈,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19岁下半年,我开始向内看,剖析破解自己的情绪模式的时候,我才发现:不管当时真正的事实是什么,我想我大脑过滤出来的都会是这个结果,因为从小到大的情绪模式,已经写好了。
即使当年没有那件事情发生,可能我的生命里也会发生其他的事情,让我一遍一遍去体验:我很委屈,我很无助的情绪。
而随着往后对自己的剖析和理解,我发现:所有的难过,不是在觉知到为什么之后,就能停止的。我觉知到了自己的这个情绪模式,不代表我就能破解掉去换上更好的模式。
这一份痛苦要想穿越过去,只有一个办法:和它同处,接纳他,允许它反生,不再抗拒。而这一步,就是“臣服”。
臣服于已经发生的事情,臣服于这些事实。这时候,臣服,无关于事件中的人,针对的只是这件事情本身。
就像我的小时候,身边那么多所谓的“痛苦”,例如家庭条件差,兄弟姐妹多,妈妈强势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越抗拒,就越会“痛到不能呼吸”。
后来我用了大三和大四2年的时间,不停地做觉知,同时允许原生家庭的“恨”在我的身体中自由穿行,不知道这样做了多少次之后,我发现了对父母巨大的“感恩之心”,慢慢这份感激盖过了所有的恨。
这也是张德芬在书中多次谈到的:真正的臣服于事实之后,我们往往会发现转机。抗拒的力,卸下来之后,我们才有眼光和能力,去发现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面相。
当我接纳了我原生家庭“就是这样的”这个事实之后,我发现了父母留给我的最大的宝藏:就是我有生之年,除了父母,还有几个血浓于水的亲人。我们希望彼此过得好,没有私心,没有攀比。
我现在能很骄傲的告诉别人:我的妹妹多优秀,多漂亮,我的弟弟长得帅,还贴心。我真心希望他们比我还好。
现在关于原生家庭的这一系列模式,在我“开窍”之后的这些年,已经逐步被觉知和化解。至于当年的“宿舍评比”事件,我记得过去一年之后,我和那几个同学又成为了好朋友,那时我已经有很多好朋友了。
就是这一次一次的觉知,让我学会了尊重自己,爱惜自己,接纳自己。当我们容得下自己的时候,会发现:我们能容得下整个世界。
这些故事,情绪模式,我之所以能写出来,是因为这些痛苦和阻碍,我已经穿越了。这些不再是我的痛苦,反而都成了养料。
可是还有很多情绪,是我暂时写不出来的,这需要在以后的生活中,持之以恒地觉知,接纳,臣服,允许。
从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再到先知先觉,这段路程,可能需要走一阵子,也可能是一辈子。不过这些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本来就是一趟修行,终点是不变的,至于过程,当然是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喽!
(要了解系列内容,可搜索微信公众号: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