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住的离公司远一点

怎么能让自己的班味儿稍微小一点?各自有各自的办法,我想的就是住的离公司稍微远一点。

又到了一年租房热季,上千万的毕业生涌入社会,到各个岗位,除了找下工作之外,头等大事就是租房子,对于刚毕业的同学们来说,找到一个价格实惠,生活方便的房子,太有困难了。考虑的因素太多了,租房价格啊,环境啊,地理位置啊,周边配套啊等等,别的我也不太专业,对于租房,我只想结合个人的经验,关注一下通勤时间,试着住的离公司有一定的距离,说不定幸福感会上升。

我有过相对比较极端的租房经历,通勤时间最短5 6分钟,最长1个半小时。

先说近的吧,我刚毕业,租的第一个房子,就在公司后边的小区,甚至是我们公司自己开发的小区,从床上起床到坐到工位上,我需要花费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甚至,可以在床上通过窗户看到大楼上我办公的那一个楼层。

听起来是不是很方便,但是就是因为太方便了,造成了很多烦恼。我本来想的是,通勤时间很短,我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多多用来休息,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了。

首先第一点就是不要让领导直到你就住在公司附近,如果一不小心被他知道,那么你的房间就成了另外一个工位,而你也就成了一个随叫随到的好牛马。

我清楚的记得, 在我的领导知道我就住在旁边之后,会理所应当的指使你做些隐形加班,我经历的包括但是不限于:“你住那么近也不着急下班”“早点来把资料整理一下”“节假日抽空来公司开个会”“下班两三个小时后突然被叫回公司”……等等,总之,我原本觉得美好的“短通勤”成了牛马加班的“福利”。

到这里肯定有人会说,是自己太软弱,不懂得拒绝,好吧我承认刚毕业那几年确实是有点窝囊的,不过后来就有了改善,会比较果断的拒绝“不情之请”,但是长时间的这种隐形加班让我变得心理很焦虑。

就是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边界太模糊了,通勤越近越模糊,这种边界的模糊带来的就是我心理焦虑和生理抗拒,我会很反感走进那个大楼,甚至,也很反感下班回到家,我会觉得没有区别,很像是从一个工位到另外一个工位(甚至在家里的床上都可以打上卡)。到最后,我在周末都不想靠近公司方圆5公里,感觉那个大楼就像是一个污染源,在不停的往外散发班味。

一直到离职,这种内心的抗拒都没有完成和解。所以在离职后的一周,即使我没找到下一份工作,我还是尽快搬离了那个房子,想着离班味越远越好。

第二份公司,换了城市,在入职前我先随便找了个房子住着,但是面试完,入职发现,我每天通勤的时间需要花费将近一个半小时(单程),虽然在面试的时候我就考虑到了这个因素,本以为自己可以适应,但是在努力了不到一个月后,我还是累了,路上的时间太久,不仅起的早,而且回来的晚,即便是不加班的情况下,也等于将时间白白浪费在路上近3个小时,3个小时,可以做好多事情。

所以花费3天时间,重新找了房子,重新租房搬家,我的通勤时间由1个半小时缩减到了半个小时,即使是租金有所上升,但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幸福感的提升。

早上多睡一个小时自然不用多说,有时下班之后还能花费时间去海边散散步真的很幸福,觉得公司就是一个大磁铁,下班之后离他越远就越觉得幸福。

就这样生活和工作的边界变得逐渐清晰,自己对生活的掌控感越来越强,幸福感自然上升。

就这样,那刻意保留的半小时通勤,仿佛成了我每日不可或缺的“净化仪式”。这段不近不远的距离,奇妙地在我与那栋“班味磁铁”大楼之间,划出了一道清晰而柔软的缓冲带。

每天早上在地铁里戴上耳机,世界仿佛在缓缓启动,我得以一点点从私人状态过渡到工作状态,不再是梦游般从被窝直抵工位。傍晚归程则更为珍贵,紧绷的神经,随着掠过耳畔的风或是耳机里的旋律,被一点点过滤、沉淀。

那些曾被“十分钟通勤”无限压缩、甚至吞噬掉的“放空”时间,如今实实在在地回到了我手中。它不再是被迫延长的工作待机时间,而是专属于我的、从“工作我”到“生活我”的转换通道。当家门在身后关上,那栋楼和楼里的一切,便真真正正被隔绝在了物理距离之外。

所以拒绝班味,从我做起,也给你一个建议,不妨离公司远一点,班味小一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