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当百

佛教三苦:贪、嗔、痴。白其言,有执欲,嗔怪生,自无明。

贪在我身,见于日常。尘不扫,事不理,人不依?万物不仁,怒气横生,由见嗔。尘应扫,事当理,人可依,当下未然,愤然失色,何为?无明。

世行固有其理,然事随因缘,好坏频生,当下至此,已非人力可为。纳之惠,生一顷万波了阔于胸。无嗔,见性明心。

此为二种。当举者谁?有未然者云:贪、嗔、痴,方可见人;佛欲去三苦,反诌其苦,菩提无尘,何来尘扫?渡苦以通极乐,其不为贪?不嗔,木然。无痴,自许也。

佛是者,笑而未应。心知其无明明由,是以使其明明生。苦海无涯极乐远,明知仍往渡众生。不超脱是为众超脱;众生超脱即近涅槃。三苦存以知,立求告灭。见你苦方知世有苦,佛心何不起慈悲?待三苦寂灭,人不见人,佛不知佛,何用慈悲?道者,以无为生有为;佛者,以有为达无为。道者近佛。佛者近道。

返观我在于贪,当时贪可去,涅槃之"贪"途路远不可弃也,以有为制于道。不贪,不嗔,不痴,仍是混沌中可怜人;以一贪制百贪,无咎无由,终至贪嗔痴灭。不以在其中也。

难可言,真意胧明在心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解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
    芦涵灵阅读 3,541评论 0 0
  • 在原始佛教中,三法印、四圣谛、缘起观是支撑佛教理论的三根支柱,而因果论、一真十法界则是贯穿始终的佛教宇宙观...
    尖峰牧牛放太阳阅读 14,320评论 0 10
  • 《般若波罗蜜心经》及解释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
    精神灿烂阅读 6,228评论 1 13
  • 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祁连老翁阅读 1,768评论 1 0
  • 《闭上眼睛才能看清楚自己》这本书是香海禅寺主持贤宗法师的人生体悟,修行心得及讲学录,此书从六个章节讲述了禅修是什么...
    宜均阅读 13,410评论 1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