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图书馆看到这本《四世同堂》,勾起一段上学时期的往事。
大一的《毛概》老师有天突然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浅析《四世同堂》中三兄弟的人物性格”,下礼拜上课时上交。同学们一窝蜂跑去图书馆,我在去的路上已经被告知全部借完,她们也只借到了其中一部(当时分上中下三部),我心想一个礼拜的时间哪能啃完这么一本大部头,还要写出点东西,那不是敷衍了事么?同时我也放弃了去网吧下载,因为那不是我的风格,对老师,必然要恭敬,对老师的作业必然是要认真对待。我势必要等到能借到书的时候再来细细品读,认真写出点什么来。
到了交作业时刻,我两手空空,老师当场宣布我们这些不交作业的学生“品德有问题”,不要怪他成绩打得不理想。我当时慌了,这才是大一,我怎么就被扣上了这顶帽子?但更多是气愤,下课时我去和老师理论:“怎么能因为不交这个作业就判断我品德有问题?我只是想更好更充分完成这个作业”。老师“解释”了几句,具体内容不记得,只记得那学期思想品德打了个“中”,仅次于及格,也因为这个“中”,这学期与奖学金无缘,因为思品在奖学金评比中占据很大比重。好在大学的老师是一学期一换,我用“钱的教训”学到了评奖学金的规则,以后所有的思品课都“极其认真”——哪怕是敷衍的作业——也敷衍得认真,因为一学期一度的奖学金,对于穷学生们来说,还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也因为知道了规则,后面拿奖学金果然轻松了许多,不过,我不觉得这十分骄傲,为钱,你就别想太较真;较真,就别太计较钱。学校教的,社会教的,大致相通。
回归到小说本身,的确是块大部头,前期是有空了读一段,直至读到瑞宣入狱,已经被主人公的安危深刻吸引,趁个周末,一下刷完。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刻画,真是功力十足,各路汉奸的丑恶嘴脸,相互利用相互踩踏的阴暗心理,不但无道德还不顾人伦,最后善恶相报,真叫人拍手称快。正面人物钱先生,从一个不问世事的诗人,到一个顽强的地下工作者,从家破人亡的凄惨境况到胜利后的安全出狱,过程悲壮,可歌可叹。
祁家,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第一代主人祁老太爷,见惯了满清衰亡、八国联军侵华、各种政局动荡,以为自家安全便天下平安,最终在重孙女饿死后也忍不住要呐喊;第二代主人,天佑,一个善良本分的生意人,最终被逼得走投无路,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气节;第三代子孙,老大瑞宣隐忍坚强,在孝与忠的矛盾之下,选择放走弟弟去为国尽忠,自己则在自责中默默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他更像是小羊圈的一盏明灯,虽然自己不能离开北平,但终究照亮了他能照到的地方。最后在钱先生与弟弟的帮助下,他明面上成了学校的教员,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捍卫中国学生对自己文化的尊重,背下里也成了地下工作者之一,人物形象得到升华。老二瑞丰,贪慕虚荣,奴性十足,在日军的各种测试中得分九十二,是一等顺民,却免不了被他最热衷的日军所杀的命运。老三瑞全,笔墨不多,却十分鲜活,情窦初开的年纪,他爱的是冠家的小女儿招弟,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得知招弟的种种恶行后,他选择亲手结果了她。最终,他和冠家大女儿高第,因志同道合惺惺相惜,小说没有明确写出他们结合,但我想这大概是广大读者最美好的祝愿了。
还有各种占不太多篇幅的小人物,李四爷、长顺、白巡长,小文夫妇、小崔,一个个活脱脱的北平人儿,夹杂着一个似乎不合群的日本老太太,不知她名姓,但一番“反对战争论”,倒叫人刮目相看,又似乎与北平合为一体了。她的观点纵然也是作者的观点,是多么有远见,战争是历史的倒退,是人类的灾难,和平,才是发展的基石。
原以为郁达夫的《古都的秋》已经将北平的秋写尽了,老舍先生的文笔丝毫不逊色,不光是秋,春、夏、冬都有它各自的风景。即使是饱受战乱,千疮百孔的北平,还是有它最可爱的地方,一草一木皆是情,一宅一院都是景,那是种神圣不可侵犯的美。
读散文是一种享受,写散文是作者某一种情感的表达;但是读小说,是全方位地跟随作者了解书中人物的命运,写小说是作家千锤百炼后整个三观的立体呈现,不光是文笔,还有对全局的把控和串联。纵然在阅读软件成灾的现在,我认为书还是要自己去读,不掺杂任何第三者的情感,读原版,才是最过瘾。一页一页翻,享受那种映入眼帘和脑海的过程,这不,乘着图书馆还未关门,火速还掉了读完的书,又抱回几本,真正感谢家门口的图书馆了。
书海无涯,一起阅读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