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哥说:本人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心中曾经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疑问?在中国创业成功率到底有多少,是怎样的一些因素制约我们创业的成功,创业者如何提高自己的创业成功率?
凤凰卫视14年12月8日曾经有个过一次讨论,里面讲到中国的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不到3%,而国外却是20%,嘉宾们各自表达的看法。飞哥也了解到2012年浙江大学曾经有一个课题小组,陈敏洵相约经济学院的何其蔚、计算机学院吴琛等7位同学组成了一个项目组,申请参加了“挑战杯”比赛,一起开始了长达近一年的调研。得出以下“论文”式结论,尊重其版权,飞哥引用其中一段。
“调研团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理念指导上,要坚持市场化导向、自身比较优势,坚持专业与创业相结合;在课程教学方面,要在国外引进课程的基础上,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且采用校友、业界和教师三师制。另外,可以考虑建立创业实践指导机制以及校企合作平台、跨学科平台和专利转让平台。”
以上结论太过于学术化,不便于草根创业的理解。因此:飞哥通过自己的一些调查了解,得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供创业路上的创业者作参考!
此前飞哥经历多方查找,也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于是便在创业行动家读者群,做了简单的调研,回答者中有说:创业成功率在1%、也有说创业成功率0.5%,还有说创业成功率20%的;虽说法不一,但基本跟网络上显示的调性相同,说各种说法都有,唯一缺少一个官方统一的数字。
国外创业环境与国内的区别。首先西方发达国家在整体的社会信息度,要比我们国内强。创业者获取一些创业方面的知识、经验、人脉上比我们国内更有资源优势。
其次西方国家在社会公益组织、政府职能组织、企业自身创建的实验室,也比国内多很多,社会整体的重视度不同。创业者想要创业获得社会、企业导师支持度远远高过国内水平。---这点在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传记第15页中有谈到,其在高中时期乔布斯便有幸加入了“惠普探索者俱乐部”。每周一次聚会,惠普会从实验室邀请一些工程师,来跟他们讲正在研究的东西。也是在哪里,乔布斯第一次见到了台式计算机,这样的环境曾经被乔布斯称之为“我的天堂”。假如中国的创业者,能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是否能诞生更多优秀的企业呢?
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者一个好的idea,只要你愿意接发起申请,便可以得到相应的支持。相关的机构会有公益导师、法律顾问、社会组织辅助你完成相关的配套资源的搭建,包括资金、合伙人、技术、财税以及前期的市场运营经验的对接服务。
中国在未发布“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国家战略之前,此类具有“商业实战”之类的创业节目,除了王利芬老师制作的“赢在中国”、“碧水蓝天”,飞哥没有注意到其它。更不用提倡相关配套的创业前期的辅导,资金、合伙人、人脉、技术等相关资源的对接。
飞哥在2004年开始创业后便注意到,中国成立了一个“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然而时隔至今,有多少中国的草根创业者,享受过这样类似组织,创业前的辅导呢?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创业者基本素质及文化的差异化。由于我们所在的学校,社会环境缺少对创业前期经验的普及,基本上90%的创业者,都有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式的创业。崇拜商业领袖获得成功后所享受的光环,个人对事业获得成就的美好渴望,普通创业者很少从用户需求的立场去研究自己的商业模式。
创业者缺少项目识别,驾驭能力的评估。就在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收到北京的一位保安的微信私信,其正打算实施自己的创业计划。项目是小区洗车,主要客户对象是小区物业。我帮其分析项目有几个缺点,第一、噪音会导致业主投诉;第二、面临市场上门洗车的竞争;第三、给小区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水;第四、客户与用户会存在“矛盾对立面”,想洗车的到无所谓。但是你物业利用了小区资源,比如水、电、污染小区场地,就会发生对立行为,推动起来就会比较困难,所以我建议其需要懂得识别项目风险性。
个人能力不同,选择项目的则重点不同。这位保安其本人没有任何市场推广经验,飞哥建议选择上就需要考虑以下几点问题。
项目提供方在市场落地,地推支持与培训能力是否可靠。我们选择加盟类项目,需要考察对方成功案例的经验,同类项目已经成功实施者背景因素与自己的差距。因为有市场推广能力的人,选择项目与没有市场推广能力的人选择项目则重点不同。有运营能力只需要“嫁接”好的项目,而没有运营落地推广能力的人,好项目你也运营不起来。80%以上的创业者失败是盲目的自信,死在项目判断不准、自我运营能力评估过高的因素上面。
创业者的合作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合作是意味着我们需要找到互补的人,并与之同行达成企业的目标,往往我们对合伙人的选择方面也缺少专业指导。相关内容请参考公众号(siyefei01)专题文章--《如何为自己找一位创业导师!》
未按创业项目的需要,寻找合伙人。在合伙人选择上,创业者只有有限的朋友圈、同学圈,按个人喜欢来选择合伙人。国内缺少相应的组织提供这类平台。我们看到每个地方都有登山协会、驴友俱乐部,但是没有一个地方有为特长的合伙人,做人力资源对接的平台,这是未来中国创业机会的一片巨大空白市场。只有让创业前的这些基本条件,深入全国人民的心中,他创业前才会想到这类的机构来做自我提升。合伙人选择参考公众号(siyefei01)文章---《想创业,如何到合适的合伙人。》
创业者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少。这里归结我们家庭现代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从小鼓励其独立、创新、探索意识的不足。在西方发达鼓励年轻人独立,很小的年龄就能参与一些创新类的体验活动,青少年的这类社会成长环境很好。所以我们中国的创业者缺少好奇心、缺少探索的勇气,在儿时就已经完全被消灭。家长总是教育这样不要、那样不要,他未来创业还有创新精神吗,我们伟大的创业者都被扼杀?所以我们必须承认,西方国家的创新意识比我们强,是源于教育开放性较强。
创业实践,类项目孵化平台太少。我们上面谈到“浙江陈敏洵团队做的调研”,其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令人印象深刻,惊叹“原来大学还有这样的创业教育。”
该校旁边就是义乌国际商贸城,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条件得天独厚。一进学校大门,陈敏洵就看到有人拖着一个蛇皮袋在赶路,看上去就是个小商贩的模样,一问才知道他是学生。学校有个专门的创业学院,学生坐在教室里,人手一台电脑,所谓的上课就是开淘宝店。走进教室,陈敏洵一眼就看见了墙上的大标语“创业改变人生”。学生们一个个都在埋头写着快递单。教室旁边就是仓库,里面堆放着杯子、拖鞋、打底裤……
创业孵化园太多,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近年国家加到在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大,然而更多的人是看重政府的补贴来办创业孵化器。就拿浙江乐清来说,各种文创、电商、创富湾类似有有十几个,但是真正运营起来的却没有几个。国家钱花了,创业者没有享受到真正的价值。究其原因,孵化是一个长期行为,是在生命未正式形成前给以温度、营养的补给,这个时候最需要的不是资金、场地的支持。
孵化器需要给初期创业者怎样的补给。自我基本创业素质的培养、能力实践的培养、项目选型、市场判断上的培养、合作经营意识的锻炼。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创业者,我们去孵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宏图战略!
在美国有一个《蓝丝带的故事》。我们不能短时间改变创业环境,但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飞哥有一个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帮助更多的创业者普及创业相关知识,路漫漫其修远兮。创业行动家不能帮助创业获得成功,但是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分享创业前的准备,减少中国创业者的失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