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真的是可以统一的嘛?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听到,比如说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让孩子比如参加培训班,有的在幼儿园前就上起了兴趣班,后续又开始了各种课外学习辅导班,当然也有胎教环节就开始各种熏陶,目的都是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以理解这样的初衷,为人父母,总是希望给孩子多一点,未来成长道路更坦顺些,而对于起跑线,真的是能统一的嘛?我们竞赛的时候,划在地上的那根起跑线,我们在考试的时候,敲响的考试铃,不过是一个起始点,因为他们不能归零我们在这之前已存在的差异。

我突然对起跑线又思考了一下,昨天我去参加了一中式面点兴趣班(仅仅是希望多一项兴趣爱好,多一项居家小技能)。通过这一次的活动,那么我发现:天赋是确实存在的,而这个天赋不仅仅是基因,更多的是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就是过往经历沉淀,可能就是童年习惯的养成。所谓的起跑线,所谓的零基础其实都不那么纯粹,与其说起跑线,不如说同行者,同龄人。

比如有学员说自己是零基础,从来没有碰过面点,有学员说来自北方,家里经常吃面食,参与过包饺子之类,有的比如像我自己家里也是经常做,可是我却几乎没动手全程参与。那么你会发现在老师教完示范后,有人上手很快可以把面揉的很光滑,几子摘的大致均匀,面皮也是擀的圆乎,尝试过几次去就已初具雏形,我们可以认为那是天赋,那是手感。对于老师来说,我们都一个班,都是统一授课,绝大部分人是没有面点基础,但是一节课下来,大家水平参次不齐就显露无疑。比如有人第1次去做柳叶水饺,或者是四喜,就能够把形状纹路做得非常得周整,有人可能第1个不是那么好,但是做了几个基本上就已经有了形状。而我从一开始的揉面擀面皮都费了很多功夫,却不尽如人意。我一开始觉得自己有一点点的失落,因为我觉得大家都是第1次上课,为什么别人可以做得好,而我却还没有办法达到满意的水平。后来我慢慢地了解到,虽然有些人没有做过四喜,没做包过柳叶饺,但是之前包过水饺(虽然不是课程所教的),有的人因为他可能在家里耳濡目染过,或者有人他就是心灵手巧,可是心灵手巧难道是天生的吗?难道他的动手能力就天生这么好吗?那么是不是在做面点之前,曾做过其他的手工,也是非常巧妙的?

而这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学习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形成可能来源于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可能是他后来学习工作,独立做事而慢慢培养出来的一种思路思维而形成的能力。也就意味着,我们虽然同坐一个课堂,师从同一个教练,在老师眼里或者考官眼里这就是起跑线,但是这之前的基础,能力,理解显然已不再统一。

我慢慢意识到所谓的零基础或者是起跑线,其实我们在站在这条线之前,我们的客观环境,客观背景就已经决定了,我们的能力其实不是平等的,不是相等的,我们是有优于别人的大脑,有优于别人的思维,所以我们才会跑得更快,学的更快。

所以不用特别气馁,为什么我们在统一起跑线的时候我们跑得比别人慢?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学会掌握自己的节奏,适合自己的节奏让自己觉得舒服,这才是最重要的。始终相信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有一勤于奋斗的双手,那么我相信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可以让自己去创造的更好,可能时间有点长,但是一样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