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愤怒的样子,正在暴露你的涵养

最近我乘坐公交或地铁时,经常会听到各种愤怒的争吵声。尤其是赶在通勤的早/晚高峰时,有两人互吵的,有对着电话怒吼的。

通过分析这些现象,我从中获得了些许感悟。 

1.愤怒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上周五晚高峰时,下班后的我像往常一样快步走向公交站,刚巧赶上要搭乘的那趟公交车。 

上车刷卡、挤过熙熙攘攘的乘客,我迅速在2楼找到了个空位,刚坐下就被身后一阵洪亮而尖锐的叫骂声所吸引。 

我一回头发现,原来是一位年龄约莫70岁左右、衣着讲究的老太太,她正一脸怒气地朝着电话骂骂咧咧。我快速扭过头,试着集中注意力,打算看几篇公众号文章。 

谁知道像是有一种魔咒般,你越想聚精会神时,却容易被别的事物所干扰。

老太太的嗓门甚至盖过了车内正在播放的广告声,仿佛就在你身边。我环顾了下四周,发现大家也是一脸无奈,却又不好意思说些什么,于是只能忍着。 

本以为老太太过一会儿就结束了,谁知道过了好几个公交站都没有要歇停的意思。我干脆关了手机,去欣赏窗外的街景。

听了半天才晓得,她是在给通信客服打电话。似乎是在办理业务时,没有感受到该享有的服务待遇,老太太对此甚是不满,认为自己白花了钱还受气。

我能感受到电话另一边客服的状态:强忍着委屈,一边深表歉意,一边继续提供咨询服务。

谁知道老太太对此毫不领情,倒是越骂越起劲。各种难听的词语,层出不穷。中间自己挂了好几次电话,又反复地打通接着骂。对话的内容无非还是那些。 

终于熬到要下车了,起身下楼梯时,我抬头扫视了一眼老太太:依然一脸怒色。

直到下楼梯到1层后,骂骂咧咧的声音还隐约浮现在耳边。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回想刚才的那个场景。

从外表来看,老太太的家境应该十分优渥,按理来说涵养也是很高的,不应该会在公众场合有这样的言行。

然而整个电话,老太太却都在强调花了钱却没享受到该有的待遇。是钱花错地方了吗?不,她是以受用者的身份,主动花钱办理业务来满足自己的使用需求。是客服态度过于恶劣吗?不,客服作为服务方,向来都是以友好而礼貌的态度,为用户解答疑问,他们向来注重口碑。

在我看来,老太太可能是没听懂客服的意思,却又不想承认自己没理解的事实,索性就以花钱没办到事儿,来责怪对方不专业。

为了达到震慑住对方的效果,她提高了嗓门,试图让对方感到惊慌失措、并产生内疚感。对方越是语气谦卑、不断道歉,她越是觉得自己有理,认为自尊心得到了满足。

事情的结果不知道如何,至少客服不好受,车上的乘客不好受。

愤怒是一种来自本能的情绪宣泄方式,它不但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反倒会恶化问题,既影响了别人的情绪,还丑化了个人形象。

2.凡事多点同理心

可能是最近天气干燥,容易让人上火。今天早高峰时,我随大家排队上了地铁。到了一个大的换乘站点时,明显上来不少乘客。 

车门缓缓关闭,平稳向前行驶。我在两节车厢的连接处,突然听到一阵喧闹的争吵声。报站广播结束后,车厢安静下来。

争吵声变得清晰而响亮。大家不由自主地朝向车门看了一眼,又各自回头扫视自己的手机。

原来是两个大约30多岁的女性,衣着体面,本来精致的脸庞却因此刻的争吵而失去美感。俩人都挺有文化,相互指责,但不带脏字。

我一边低头看手机,一边在想:会不会有劝架的,万一她们打起来怎么办?

听她们相互指责的内容,大概是:A无意碰到了B且没有及时道歉,B却认为A是故意的且没有素质。B忍无可忍,火气就上来了,于是两人就开始互骂,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理。 

两人吵了3分钟左右,不约而同地安静下来了。大概是因为:①遇到了对手,持续吵没意义。②意识到这是公众场合,开始注意个人形象了。

早高峰时,大家匆忙赶去上班,心情都不会太好。再加上生活中也有不少待解决的烦心事,交织在一起,心情就更糟糕了,这时情绪爆发的燃点是很低的。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摩擦,一旦被一个人点燃,就会迅速感染对方。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烦心事,没有谁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而埋单。况且愤怒也解决不了问题,只会事情变得更糟糕,解决的成本更大。

若能相互理解一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伤和气,还能高效解决问题,节约彼此的时间。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多点同理心,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3.没有天生的脾气好,只不过是有意的克制

我有一朋友是做行政的,最近公司来了一大批电脑设备,需要在指定日期内给所有的员工换上新设备。

朋友和他的主管连续加班半个多月,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1个小时,人手不够,任务紧迫,常常忙到顾不上吃午饭。公司却不提供援兵帮忙,不提涨薪,没有加班费或任何补助。

朋友的直系领导(姑且称他为S)是个急性子,反复和上级反映却未果。最后终于忍无可忍,在一次部门会议时,再也听不进去大主管的叨叨,直接摔门而去,留下了尴尬的大主管和面面相觑的其他成员。

第二天,S并没有找大主管道歉,直接提离职却被拒。尽管没有明说理由,S却心知肚明:公司正忙缺人手,况且他还掌握了不少核心技术。

不到两周后,S请假了,连续一周都没来。朋友还以为他家里有急事,尽管心里干得憋屈,比以前更忙、更累,但还是强忍着自己的情绪,继续默默地干活。没几天,他就听说S被公司辞退了。

忙碌-提援助被拒-提离职被拒-居家反思-被辞,这一系列操作,站在员工的立场,着实让人无语。

朋友也不是没情绪的人,中间他也提过离职却被拒,但他从来没有流露过自己的情绪,一直都保持着平静的语调和态度。

公司从不害怕人才流失,当你的离开无法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时,纵然你一身绝技,它也会无情地抛弃你。

公司反感对它构成威胁或带来麻烦的人,更愿意接纳默默干活的人,因为后者的管理成本更低。

这里不是在褒贬谁,而是在通过对比,来观察情绪化对事情结果走向的影响。

朋友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从不外露,因为他认为情绪永远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他的逻辑思路,丢失理智。

朋友说,他以前从不懂得隐忍,一遇到不称心如意的事情,就容易情绪化,做出一些冲动的行为。

后来吃过不少亏,无意间受到了一位长辈的指点,学会了管理情绪。平时在情绪即将爆发前,会去想象情绪化过后的最坏后果会是什么,又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想到这里,心情好像平复了不少。一些过激的言语或行动最终被理智所击退。

小结

情绪化管理是一门学问,如果被它所左右,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暴露自己的品行。

很多内在的东西,不只是靠外在就能遮挡。哪怕是你稍微情绪化一下,事情的走向,你给别人的印象,都会在一瞬间所崩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