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期望:婆婆本来就不是妈

多少女子,因为婚前或者婚礼上公婆的一句:“我们会把你当女儿一样对待”而感动得流泪。继而暗下决心或者跟自己老公表态说“他们就是我亲爹妈”,从此死心塌地做起了公婆的“女儿”。

多数这样的女子,都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巨大的心理落差,“咬牙切齿”地抱怨:“不是说把我当女儿吗?”

当然,用妈妈的标准来期待婆婆,有可能是公婆曾经应景的许诺让女子有了幻想,但根源还是因为女子天真的错位的期待。

婆婆是婆婆,原本就不是妈妈,为什么要把她当作妈妈来期待?

把婆婆当作妈,只是犯了简单归类的错误。以为我的妈妈是妈妈,丈夫的妈妈是妈妈,我和丈夫是一家,那么我妈是丈夫的妈,丈夫的妈就是我的妈,都是妈。

从称呼方面讲,这逻辑没问题。但不意味着情感方面也是如此。

妈妈,不只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常年累月的情分,是一个屋檐下一口锅里一举手一投足之间浸泡出来的相关性,是岁岁年年的喜怒哀乐里搅拌出来的息息相通。

亲生骨肉,没有这般经历,妈也不是“亲妈”了,更何况那从前一点关联都没有,半路迈进家门的陌生人了。妈妈可以叫得甜,但婆婆本就不是妈。

从传统文化来讲,女子出嫁后,对自己爸妈来说,就成了“泼出去的水”。而这水归入哪里并没有明确。说是婆家的人,但婆家不是家,女子永远都是婆家的“外姓人”,不管是刻意得客气还是刁难,处处都有不是一家人的尴尬。说不是婆家的人,但婆家的条条框框都被一股脑压在女子头上。女子,做得再好,那也是本分,没人会感恩。

家庭角色方面讲,女子注定不能成为公婆的女儿。

丈夫拎得清还好,但不可否认大多数丈夫本性都是忠于母亲的。不管他自己能不能意识,他潜意识里还是认为妻子是从属于自己,服务于自己的孝心和情感的。“我妈不容易”“我爸很辛苦”“他们只有我”,好像一个女人的到来,就是为了辅佐他完成他对父母的某种情愫的。

大多数丈夫的心态和表现,让女子被公婆当作女儿变得更加不可能。

世间的关系千万种,可以叫婆婆为“妈”,可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特殊的妈——她是被女子称作“妈”的陌生人。所以,跟这个“妈”,自有交往的规则和标准。

亲密时,告诉自己,她本就是个陌生人,保持距离,善意为本,给予尊重。

疏离时,告诉自己,她不过也只是一个妈妈,体谅,宽容。

告诉丈夫,他和妈妈,是一个家;他和妻子,是另一个家。两个家,都要爱,但万不可合并。因为两家人注定不成一家。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