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两年,因为链家的强势进入,为了抢夺市场上的门店占有率,郑州21也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加盟授权工作,给人的感觉是: 二线几乎所有的工作都给授权让路,几乎所有人在和授权工作有交集的时候,规定动作就是配合授权,授权部门每个人额头上自带绿灯。。。。。。
然而,如果想在市场持续强大,除了规模之外,其实更应该注重的是新加盟商进入后,能得到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能够给予新加盟商有价值的东西,并把这个价值转化为新加盟商的实际利益,才是吸引加盟商愿意进入,并且持久的坚持下去的核心。
不仅仅是让你来,而是让你来了能够有所得。
能够给加盟商实实在在的提升和实实在在的收益,才是品牌的魅力所在,而不单单为了给品牌扩大规模。
所以,区域二线部门,除了授权,其他人的工作一定是如何提升新店的单店盈利能力,而不是天天配合授权,成为授权部门的消防队。
说到底,授权只是一个开始,真正能让加盟商形成凝聚力,并且愿意一路跟随的,是区域帮助新店提升盈利能力的各种动作,不过,我的本意也不是评判区域各部门的分工或者重要性,我只是觉得,整个区域的工作重心,有点稍微偏离了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宗旨。
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典守者应各负其责。如有做的不到的地方,也应该按照职责的划分,各部门承担各部门的责任,不存在这个部门为那个部门善后这个概念。
部门各有存在的价值。各部门平等独立的存在。如果a部门的工作是为了b部门善后,那么a部门应该直接并入b部门。
各部门各司其职,才能平衡发展。而现在,导致授权部门如此一头独大的原因,是大家对市场的恐慌感。
因为对手很强大。所以造成了恐慌。
可是,郑州21存在十几年了,竞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何必为了一个链家而如此恐慌?当然链家的实力不容小觑,也是事实,对手强大,自身当然需要更努力。
各个新店,因为受到品牌的吸引而进入,进来之后,基本上图谋的都是更好的发展,更有效的指导,并且希望能有一批共同抗战的伙伴。
进入大公盘,资源量是增加了,或者说资源量中的房源数量增加了,但是客源量和人员量,不会因为进入品牌而一夜之间有所变化。不会因为进入了品牌,客户突然增加,员工也突然增加。
只能说,进入品牌之后,因为房源量倍增, 房源量会吸引客户,客户量有了增加的可能性;
有了品牌为助力,员工也有了迅速增加的可能性。
但是实际上,客户能否增加,取决于各个门店的员工获取客户委托的能力是否有提升;
员工是否增加,取决于各个店的招聘能力;
招聘来的员工能否长期保留,取决于单店盈利能力和舞台的大小——如果员工赚不到钱,还是无法保留;如果舞台满足不了员工发展的需求,同样很难保留。
这个道理很朴素:驱动不只是鼓舞人心的演说,而是实实在在的成长和个人所得。
进入只是一个起点,成长才是更应该关注的东西。
区域很重视这一块,但是个人感觉,区域的重视并没有变成新店能够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双面的,区域重视了,新店也要有学习的能力和敢于改变的勇气和决心,才能抛开之前固有的方法,有所改变。
如果新店的负责人学习能力不强,又没有勇气断臂或者戒毒,没有勇气和之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切割,也很难改变。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中介门店管理,是一个相对简单的商业活动,之所以总是问题重重,除了政策原因外,和每个店东个人的性格特点,也有非常大的关系。对于如何改变都有自己的想法,能否实施,如何实施,要不要彻底实施,取决于各个店东的性格特点和魄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红楼梦里,麝月说:既然这些小丫头分到各房了,自然是由各房的大丫头管教,如果还让老子娘来指手画脚的,让他们跟着我们学习什么?
是啊,如果进入21是为了保持自己原来的个性特点,那么进来是为了什么?
来了就是为了改变,改变自己之前固有的东西,需要切割,需要断臂,需要戒毒,如果没有这个认知作为进入的前提,进来后还是我行我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竭力保持自我风格,确实不好办。也不是说不能有自我风格,在盈利能力提升之后,再融入自我风格,才可以。在盈利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之前,需要尽量抛开自我风格。
品牌好,不代表品牌下的各个门店业绩都好。
品牌给了你一个可以期望的未来,让业绩好成为更大的可能,但是新店如何快速提升单店盈利能力,需要在区域的指导下,和过去的自己做明确的告别和切割,要有改变的魄力和勇气。
否则,品牌是品牌,你还是你。
戴上钢盔就可以防御炮火和子弹吗?
如果你站在炮火之中,无论戴不戴钢盔,你都必须努力奔跑,不同的是,戴上钢盔可以让奔跑中的你减少伤亡;同时战友的协同作战,有助于戴上钢盔的你在重大伤亡之前,尽快逃离炮火的封锁线。至少不会死于对方的绞杀,先逃离封锁线,然后为自己争取一方阵地。先活命,再谋求发展。
真实感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