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不妨用数据说话。
2015年国家统计局官方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作物产量的高低依次是,红薯平均亩产2000公斤,马铃薯1800公斤,玉米600公斤,高粱700公斤、大米470公斤,小麦400公斤,小米300公斤。
将视线拉回26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主要的农作物是粟,也就是小米,亩产为102公斤。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粮食是维持人类一切自然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粮食种植,使从原始采集和狩猎活动发展出来的人类,组成了社会协作体系,也成为人类依靠人力改造自然,并依靠粮食增强改造自然能力的基础。
站在农业社会视野格局下的孔子,还不知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但是他懂得只有建立更大规模的、有体系有秩序的人类组织,才能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改造自然界。
按照这种逻辑,反观第二十二章:唯有天下至高无上真诚的人,能够最大程度上了解和认知个体的人性。在完全认知自我人性的基础上,才能去认知和把握他人的,众人的人性,人与人之间固然有性情与兴趣上的差异,但总体宏观上的人性是共同的,是具备同一属性的。
了解人性,认知人性,才能有效地引导和领导人。有效地领导人,将个体的人组合成有秩序的组织结构,形成强大的人类合力,就能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将生产力用之于自然界,就会帮助自然万物的生养与演变。比如,不断筛选改良主要农作物的品种,开垦荒芜土地,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灌溉技术,最终达到提高农作物亩产的目标,这就是基于农业社会视角下的孔子关于“赞天地之化育”的理论基础。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参通三。建立组织,形成合力,帮助大自然实现好的方向的改造,这个时候,人类才可以和天地并列,成为“天、地、人”自然界最高级的物种状态。
《中庸》的语言表述很艰涩,很隐晦,但如果我们能真实地还原孔子所处的历史语境,从人类最初建立制度文化和组织文明的起点来切入,一切形而上的枯燥理论立刻变得鲜活而生动起来。
念及于此,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