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会思考这个问题:到底父母应该对成长中的小孩灌输多少自己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仰呢?说得直白一点,我们关切的是所谓“训练”这件事。 那就是如何让你的孩子变得既乖巧又爱干净、听话、懂规矩、友善合 群、有道德感,等等。
“训练”听起来似乎跟养狗有关,狗的确需要训练。不过,狗并不需要长大成人。所以 谈到小孩,我们必须另辟蹊径,最好是不提“训练”这两个字。
“只要育儿的环境还不错,小婴儿和幼儿自然会懂得是非善恶。”这样的想法固然没错,不过,要宝宝从本能冲动和自以为有办法控制万事万物,进展到乖巧听话,这整个发展过程是十分错综复杂的。
在生命早期的环境里,对于那些能够回应他的需求或好的人事物环境,小婴儿会储存在他的经验库里,逐步累积成他的自我。起初,这种累积跟小婴儿的健康是无法分开的。但是,当小婴儿有自觉地察觉到这个环境实在太不可靠时,“好”经验的储存就会变成和意识无关的动作。
向小孩介绍整洁和道德标准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由父母将这种标准和信仰灌输给婴幼儿,强迫他们接受,但不尝试将它们跟发展中的人格整合在一起。第二种方法是容许并且鼓励小婴儿的天性朝道德的方向发展。由于母亲的敏感(这是出于母爱),小婴儿的道德感的根源才得以保存下来。我们已经看到,小婴儿何等痛恨浪费经验,假如等待能够增进人际关系的温暧,他宁可等待,宁可忍受原始愉悦的挫折。我们也看到,母亲如何用慈爱担待小婴儿的暴力行动。在整合的过程里,攻击和摧毁的冲动以及给予和分享的冲动是相关的,而且会各自抵销对方的影响。但是,哄骗的训练无法利用小孩的这个整合过程。
我在此所描述的,是小孩逐渐培养出责任感(其基础是罪恶感)的过程。过程中,母亲或母亲角色必须继续存在,小孩才有办法适应自己性格中的毁灭部分。而且,这个毁火性会越来越具有客体关系经验的特色。这里所指的发展阶段,大约从六个月大持续到两岁左右。过了这个阶段,小孩就可以满意地融合“毁灭这个客体的同时又爱着这个客体” 的念头。这个时期,宝宝特别需要母亲,需要她是因为她的幸存价值。 她既是环境母亲,也是客体母亲,是宝宝兴奋时所爱的客体。他会逐渐整合母亲的这两个层面,逐渐变得有能力爱母亲,也有能力温柔亲切地对待母亲。但这个过程会让他产生特殊的焦虑,即罪恶感。不过,小婴 儿渐渐能够忍受他在本能经验的毁灭成分里所感到的焦虑(罪恶感),因为他知道,以后还有机会可以补偿和修复。这里所暗示的平衡,比父母所灌输的任何道德标准有着更深刻的对错感。但是,这一切的产生全部要靠母爱所提供的可靠环境。如果 母亲因为生病、有事、不舒服,或是心事電重,而不得不离开小婴儿,我们会发现,小婴儿对可靠的环境失去信心,产生罪恶感的能力也跟着消失了。
我们也可以想成是小孩在发展一个内心的好妈妈,他觉得在人际关系中获得的任何体验都是令人快乐的成就。当这一点发生时,母亲的敏感度就可以降低点。同时,她也可以开始加强和充实小孩正在发展中的 道德感。
此时,文明已经再次在一个新人类内心展开了,父母需要做的是预 先为孩子准备好某些道德规范,稍后他就会开始追寻这些价值了。这些道德规范的功能之一,是教化孩子有害的偏激品行,因为孩子非常痛恨为了顺从父母就不得不牺牲自我的生活方式。教化偏激的品行固然是美事一桩,但父母千万不要完全扼杀这份偏激的品行。如果父母太注重安宁与 安静,可能就会造成孩子的个性缺失和过度顺从,因为孩子的顺从会获得 大人的立即奖赏,而大人也会太想当然的把“乖巧顺从”误认为“成长懂事”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