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表演理论指导演员实践》
表演理论有很多,最著名的是三大表演体系。
其一最出名也是大家常常提及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这是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坚信“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主张演员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反对把表演艺术看作是“上天降临的灵感”的观念,要求的不是模仿,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中,并要求在创作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这就是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其二是布莱希特体系。布莱希特建立了新型戏剧——史诗戏剧,核心主张是:“陌生化效果”和“间离方法”。在演员,角色,观众三者辨证关系上主张:演员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现剧中人物而不是演员融化于角色之中,随时进入角色,随时跳出角色,面对观众,若即若离,自由驰骋。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形成“双重形象”即演员即是演员本人,又是剧中人物,是演员利用高超演技表现剧中人物。简单来说就是用理性控制自己感性的演绎角色,给观众留白,又称为“体现派”。
其三是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京剧艺术体系。既有京剧的写意化、程式化戏曲艺术表演手法,主张以演员为中心。
理论体系茫茫多,但说到底,最终还是得落实到演员身上。有被追捧的科班出身的演员,也有没有系统学习过表演的好演员,科班的可能就是很系统的接触三大体系,接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观察生活,人物积累。没有学习过表演的好演员,就是传说中的“实战派”,可能没有机会去接受专业院校的系统教育,但又十分热爱,于是全身心扑到剧组一点点摸索,磨练演技。
表演理论是死的,你是否科班都能看到,但当演员实践的时候,是否能够真正有效的对演员的表演产生帮助,这就需要演员学会融会贯通,对表演理论合理且灵活的运用。
那么多理论体系,其实最后都是对演员的要求和指导。演员可以三大体系都去学习,但是我认为演员要对自己的表演负责,不管是“体验派”,还是“体现派”,对演员而言,一定要是“演技派”。
表演理论应该是帮助演员实践的,服务于演员实践的。
演员在成长过程中,表演理论是为了给演员讲解表演,为了加深演员对表演的理解和认知,演员学习任何表演理论都是为了最终让自己的演技更加精进,为了塑造出来的角色更加鲜活,表演更加饱满。
表演理论也对演员提出了要求。表演是很细腻的东西,多一点点少一点点都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表演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为表演是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我们不一定是好演员,但一定是好观众,而表演理论就是为了让演员知道为什么,也让演员知道为什么会为什么。
表演理论最终会转化成演员对表演的理解,融合到演员到表演中去,让演员的表演成熟起来,真正的落实到演员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