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冰雪译文】
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矢口否认有什么不妥,并马上指天发誓说:“我所做如果有不合于道的,让老天弃绝我吧,让老天弃绝我吧。”
南子,卫灵公夫人,据传美艳不可方物、有不当妇德。子路为人果敢耿直,对孔子向来喜怒不掩,《论语》多见其率性之为,几次对怂老师。朱子曰:“子路以夫子见此淫乱之人为辱,故不悦。”
子路认为老师去见南子不合于礼、不由于道,所以一脸的不高兴,把老师都逼急了。虽隔着几千年岁月时光隧道,短短几句话语和形容,后人却可以想象出,当时充满氤氲于师生氛围的人间世的生活状态和热闹气息。
钱穆曰:“古者仕于其国,有见其小君之礼,如《左传》季文子如宋,宋公亨之,穆姜出于房再拜,是也。” 所以根据记载,孔子如果要在卫国出仕,去拜访寡小君南子也是一种礼节而已。
程石泉曰:卫灵公虽未重用孔子,但曾禄之。子路所不悦者,即孔子拘拘于礼。孔子不欲见南子而终于见之者,必因卫灵公有所赐予,见之所以答谢之也。初无因南子以求仕进之意。孔子所誓者,乃不因礼俗之相见,而改其厌恶南子之心。
所以,孔子见南子也可能只是拜见为了回礼而已,子路或许是过于“兴师动怒”了。
【附录文献参考】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圣人所为必合乎天也。
《史记》曰: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论语注疏》曰:此章孔子屈己,求行治道也。子路性刚直,未达孔子之意,以为君子当义之与比,而孔子乃见淫乱妇人,故不说乐。故夫子告誓之,言我见南子,所不为求行治道者,愿天厌弃我。再言之者,重其誓,欲使信之也。
朱子曰:孔子至卫,南子请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圣人道大德全,无可不可。其见恶人,固谓在我有可见之礼,则彼之不善,我何与焉。然此岂子路所能测哉?故重言以誓之,欲其姑信此而深思以得之也。
《论语正义》曰:天未欲夫子行道,岂南子所能兴?明己之往见,不过欲答其礼,而非为求仕可知。
郑汝谐曰:圣人出处,非诸弟子所能尽识。(佛肸、公山弗扰皆畔臣,南子宣淫)三者皆子路之所疑,夫子所以告子路者亦皆异其辞。于公山拂扰则曰“吾其为东周乎”,于佛肸则曰“吾岂匏瓜也哉”。东周岂公山弗扰所能为?匏瓜岂所以为圣人之况?当时欲往之意,初不如是,然难以语子路,姑告之以其端尔。惟见南子则曰矢之,盖直以心之精微而告之也。(此几处可合参)
钱穆曰: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初不欲见,及其馈蒸豚,亦不得不往而谢之。然何不以此详告子路,而为此誓辞?礼,在其国,不非其大夫,况于小君?若详告,则言必及南子,故孔子不直答,而又为之誓。其实则是婉转其辞,使子路思而自得之。(合参郑汝谐之言)
云门隐者按:此章可见孔门鲜活之师徒面貌也。子路之耿直,跃然纸上。可与“闻之喜”章、“祷尔于上下神祇”章、“使门人为臣”章、“子路愠见”章等同参,以见师弟子之情义也。
【本章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集释》《癸巳论语解》《论语新解》《论语读训》《论语意原》《史记》《孔丛子》《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