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刚学一点LaTeX,并编译出了第一份完整的pdf文件,虽然过程有点曲折,犯了不少弱智错误,但是还是比较开心的。
pdf为了上传转成了分辨率500的jpg,效果如图:
先将代码记录如下
本体代码
%-*- coding:UTF-8 -*-
% gougu.tex
% 勾股定理
\documentclass[UTF8]{ctexart}
\usepackage{graphicx} %为了插图
\usepackage{amsmath} %为了eqref
\newcommand\degree{^\circ} %为了让度数变得直观,原本是在指数上的圆号
\newtheorem{thm}{定理} %声明定理
\title{杂谈勾股定理}
\author{张三}
\date{\today}
\bibliographystyle{plain}
\begin{document} %begin{document}上面都是导言区
\maketitle %创建标题日期作者啥的
\begin{abstract} %摘要
这是一篇关于勾股定理的小短文。
\end{abstract}
\tableofcontents %目录
\section{勾股定理在古代} %一个部分
$\angle ACB = \pi / 2$
西方成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将勾股定理的发现归功于公元前 6 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cite{Kline}。该学派得到了一个法则,可以求出可拍成直角三角形三遍的三元数组。毕达哥拉斯学派没有书面著作,该定理的严格表述和证明则见于欧几里德\footnote{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275年。}《\emph{几何原本}》的命题 47:“直角三角形写边上的正方形等于两直角边上上的两个正方形之和。”证明是用面积做的。
我国《周髀算经》载商搞(约公元前 12 世纪)答周公问:
\begin{quote}
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end{quote}
又载陈子(约公元前 7--6 世纪)答荣方问:
\begin{quote}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自乘,并而开方除之,得邪至高。
\end{quote}
都较古希腊更早。后者已经明确道出勾股定理得一般形式。图1是我国古代对勾股定理得一种证明\cite{quanjing}。
\begin{figure}[ht]
\centering
\includegraphics{123.jpg}
\caption{\kaishu\zihao{-5}宋赵爽再《周髀算经》注中作的弦图(仿制),该图给出了勾股定理的一个极具对称美的证明。}
\label{fig:xiantu}
\end{figure}
\section{勾股定理得近代形式} %另一个部分
勾股定理可以用现代语言表述如下:
\begin{thm}[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平方等于两腰的平方和。
可以用符号语言表述为:设直角三角形ABC,其中$angleC=90/degree$,则有
\begin{equation}
\label{eq:gougu}
AB^2 = BC^2 + AC^2
\end{equation}
\end{thm}
满足式\eqref{eq:gougu}的整数称为\emph{勾股数}。第1节所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道德三元数组就是勾股数。下表列出一些较小的勾股数:
\begin{table}[h]
\begin{tabular}{|rrr|}
\hline
直角边 $a$ & 直角边 $b$ & 斜边 $c$ \\
\hline
3 & 4 & 5 \\
5 & 12 & 13 \\
\hline
\end{tabular}%
\qquad
($a^2 + b^2 = c^2$)
\end{table}
\nocite{Shiye} %间接参考文献
\bibliography{math} %声明参考文献
\end{document}
参考文献.bib的代码
@BOOK{Kline,
title = {古今数学思想},
publisher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year = {2002},
author = {克莱因}
}
@ARTICLE{quanjing,
author = {曲安京},
title = {商高、赵爽与刘徽关于勾股弦定理的证明},
journal = {数学传播},
year = {1998},
volume = {20},
number = {3}
}
@BOOK{Shiye,
title = {几何的有名定理},
publisher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year = {1986},
author = {矢野健太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