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喂完奶,bb瞌睡,安抚好安顿睡下,打开手机看到一条消息“今天是父亲节,我这个的父亲的是不是要检讨一下,都快60了,还没完成做父亲的使命。三十多岁的儿子还是单身,该问几个为什么。”
我想他是真的把养育儿女,儿女结婚成家当成使命来的,是真的着急。
不知道从何时起,我眼中开明变通,智慧能干,甚至于有点小伟大的父亲完全变了样子,他变得犹疑小气,顽固守旧,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他。
我记得他以前会享受生活,伙食要求挺高。记得他以前会捡起我的手就亲,问我长大了想做啥,虽然最后一次我也已经上初中。记得他总说妈妈好辛苦,让我跟哥哥在家听话。记得他给我讲初中物理题,尝试画我能懂的电路图。记得他以前很能挣钱,小时候我们的零花钱和吃食总是同龄孩子中最多或者仅有的。记得经常有人登门提着礼物请他帮忙,也记得过年节,他总会跟妈妈一起准备一些礼物,往往是一些鱼或者野味,它们会被送给一些朋友。以前别人叫他周总,周经理,最后也是周老板。
他从山里走出来,身后是赤贫的父母和诸多的兄弟姐妹。与母亲结合后,两人携手打拼,他做工程项目,母亲偶尔帮忙,平时做建材生意同时给工程供应部分材料部件。
日子越过越好,是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开始老去,可能是母亲大病离开,也可能是与阿姨生活在一起后。
现在他开始计算每天买菜,哪家超市什么菜新鲜又便宜。现在每天大量的时间刷手机关心两岸关系或是哪里又有天坑,鲜少出门会朋友或是关心我们的工作。几年前犹豫想投资的商铺,想买的房产,现在是他嘴里谁谁谁买了赚了多少多少。现在再也提不起兴趣学任何东西,笔记本电脑上一次开机还是几年前我回家的春节。现在大家都叫他周师傅,老周。
自从无意中让他知道,给他們买的夹克要几千块,鞋子要八百,他现在对我为他们添置的衣物,手机,甚至吃食都很排斥,说我不会买东西。要知道当年,周边人都还在穿百十来块衣服的时候,他跟母亲花几千穿真皮大衣。恍惚,我偶尔也迷糊这是否同一个人,更苦闷的是这让相距甚远的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他,去尽孝。
隔三差五的问候?有,经常视频,但说来说去只有那几句话,一切他不熟悉不了解的关于我的工作生活点滴他已失去了解的兴趣。
陪伴?太难。只要有机会,我尽量回老家呆几天,哪怕好不容易的相聚。可最终往往是我在家无聊,他们在走不完的亲戚,打不完的牌局或是看不完的新闻中度过,记得上一次在家,我尝试与他一次长谈,三五天里的时间竟然都没有达成。
也许我们都在逃避,毕竟少小离家,早早独立成家,他也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似乎已经完成养育使命的女儿。殊不知女儿却有许多话想说。
终于,在我生宝宝后,我们有机会两代人再次较长时间住一个屋檐下。本以为可以借此机会好好相处沟通,尽尽孝心,顺便一起规划好以后的一家人团聚他们老年生活的安排。却原来各种生活习惯的差异,观念的差异,早就把两带人隔开的太完全。长达5个月的相处,最后可以说是不欢而散。
假如他们能一直跟随在我们身边生活,感受城市的节奏,感受最新的科技带来的便捷,长期润物无声的习惯磨合,慢慢增进互信,也许不会这般光景。
许是长期的小镇生活,他们已习惯其节奏,也习惯了周边同样的留守老人的话题与牌局,对于其他并无兴趣。
也许现在我该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继续舒适的在小镇上老去。继续隔三差五的问候,重复那些问过千百遍的话语。然后时不时被骂因为又有快递上门。
不知道有多少80后跟我一样,面临这样迷茫的父子关系。
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我想大多数人不用等到生儿育女便知,我们已长大成人,开始慢慢注意的父母的白发,越来越迟缓的行动,亦或是与时代脱节的落后习惯等等都在宣告他们的逐渐老去,他们的无助。
可不愿融入城市生活的老人,年轻人需要在城市打拼,这样的矛盾又该怎么破,如何全儿女孝心。我确实没有答案。
ps,文字似乎越写越乱,时间仓促先这样吧,得空详细整理思路。我想我所表达的困惑是很多人遇到和面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