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吕中雨/原创文章
图/网络
又是一年开学季,送妹妹去上大学的那天,人满为患的校园报名的新生随处可见。
这些在三个月前才“浴血奋战”于高考那一到鬼门关的少年英雄们和多年前的我一样,对于跨入大学的校门表现得如此急不可耐。他们的学生生涯即将开始新的篇章。
查到妹妹的高考成绩之后,全家人都投入到志愿报考的工作当中。一所知名的大学和一个“吃香”的专业瞬间占据了全家人所有的时间。父亲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的打出去又一个接一个的接听,那一阵子妹妹跟我和父亲可能把这一生要阅读的校园简介都读了个遍。
因为选择学校和专业这个大事,关乎着妹妹以后将会成为一名医生,或者是一个躬身于教育事业的勤劳的园丁。
在选择妹妹志愿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专业都被人赋予冷门或者热门而作了区别,它们之间被分得明明白白,它们的分界线大多都是关于行业内可得的经济收入来决定的。读书人开始为了更好的活着而读书,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我开始感到恐惧。我们应该为了什么读书?
我和很多人一样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励志传说,所以我希望妹妹能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而这个选择不能关乎今后的物质生活而决定。知识能改变命运,却有很多被视为冷门的行业被高考英雄们视而不见。
在社会这个酒瓶里打滚的人眼里,一个热门的专业和一个是否高收入并且受人尊敬的职业直接带给你的是巨大的经济收入和能够享受更好的物质生活。读书的真正意义,正慢慢被忽略。
我上高中时候一个和我关系莫逆的同学小胖,聪明伶俐,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做卷子兴趣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那年考试试题特别难,这也是我名落孙山一直以来的借口,可是他不一样,成绩直超211工程大学一大截,和我有着天大的差别。为此我在报完志愿之后都没有找过他一次,因为人与人的“差距”彰显无遗。
小胖运气却不太好,因为报考志愿目标太高而被调剂到一个冷门的专业去,不过最后一番权衡之下,小胖还是选择入学报到,可是他之后的遭遇,却经典得堪比教科书。
我因为成绩不太理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读了省内一个普普通通的院校,开始的时候就加入学院的学生会编辑部门,学习系刊的编辑,开始写一些自己的生活轶事在系内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这期间还对感兴趣的冷门专业用心的学习了一番,也认识了许多有趣的同学和老师。
我应该是原来高中班上最后一个知道小胖从大学退学的人。我从班长那里得知他的动态,然后就整个人都陷入了沉思。原来他上了大学以后,因为自己当时没有报考到想要就读的知名大学和所谓的热门的专业,整个人慢慢的就消沉了。
一个人要是优秀的时间长了,就会缺少对生活的代入感。
论起学习,小胖真的是一个能手,可是上了大学以后的他却不爱学习,那些冷门专业的知识不是他的菜。最后的结果是每一次期末考试他都要挂科一群课程,久而久之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尖子生变成了为补考重修头疼万分的大学生。最后因为重修课程太多,自暴自弃而被所在的学校劝退,无奈之下他只好卷着铺盖卷回家去。
后来我得知,小胖弃学回家以后不知所向,只好跟随做小生意的父母去跑生意,时间久了,也许是觉得生活不安……他又渴望到学校里去学习,可是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最后他想尽千方百计到当地镇上的高中去从高中二年级去插班借读,准备再参加一次高考。
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为他庆幸,我不敢主动给他打电话,不过我发现,关于读书的思考,他为我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把一生之中接近五分之一的路程设计在学校里,并非是生活使然。也许是源于雄心壮志;也许是因为兴趣使然;也许是来自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激励;却绝不应该是来源于香车美酒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