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
——读《课堂观察Ⅱ》所思
相信在大家都对童安格的《把根留住》对这首歌也非常的熟悉。近日,偶尔又听到这首歌,又逢在读《课堂观察Ⅱ》这本书,我就在想,我是负责学校教学的,那么我就在想教学质量的根在哪里?今天借用这首歌名,谈一下我读《课堂观察Ⅱ》的反思体会。
现在大家对教学质量都有了很高的认识,我们都对教学质量抓的很紧,各学校、老师们都想了很多的办法,有人提出了用大量时间、加班加点、题海战术来高教学质量?我从来没有认为这是错误的,但这是不是教学质量的根呢?如果说把用大量时间、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的话,那么我认为这是教学管理人员的失职、是老师无能的表现。我认为教学质量的根应该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应该依附于高效的课堂教学。高效课堂提出了很多年,很多学校、老师都在不停地探索,很多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也为我们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提供了帮助,
在这里《课堂观察Ⅱ》同样为我们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读《课堂观察Ⅱ》之前,也曾接触过课堂观察,比较肤浅,所以我就在想,读了这本书后,我能学到什么?
1.课堂观察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听评课思路
2.如何有序、合理、深入的开展课堂观察
3.课堂观察是否能从真正意义上变革我们的课堂教学
读了这本书,很多疑问也得到了解答……
《课堂观察Ⅱ》奉献的LICC范式,界定了一个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的问题域,规范了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与关键环节。4维度就是LICC,L是学生学习,I是教师教学,两个C分别是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其中学生学习是课堂的核心,其他三个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要素。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应该是我们平时听评课的主要观察点,在本书中提出了把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作为观察点,这应该是一种新的听评课方向,其实细看起来,他们的观察视角分别是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资源以及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这正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观察的是不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的基本程序是:观察点的确定——量表的设计——课中观察记录——课后评课反思。课堂观察的目的指向教学改进、指向教师发展、指向教育研究三个方向,但最终的目的是还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有效的课堂观察活动对于高效课堂的打造确实有很大的帮助,本书讲述了很多具体的观察案例,老师们都通过不断的摸索,由不认识、被动的参与,到认识到其作用积极投放其中,真正让课堂观察发挥了作用,那就是让课堂变得越来越高效,并且这个过程中都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针对我们自己的实际,如何让课堂观察研究活动有效呢?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的研究存在这样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研究与教学两张皮,有的研究只是为研究而研究,空想一个研究主题,游离课堂之外,脱离教学实际,有的虽然是与教学衔接,但是大搞多样,花架子现象突出,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无效的,甚至有的起到负面作用,影响正常的课堂;二是研究带有过浓的名利色彩,有的教师研究只是为了有多少篇论文发表、有多少个案例获奖……,而没有真正站在课堂的角度、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
如何做研究,进行课堂观察实验的各位同仁在书中也给出了不少很好的经验做法,如:让每个教研组先做起来,让每个教研组可持续地做,让每个教研组做得更聚焦;如:建立相关制度,加强专业学习,现场观摩,做中学,构建共享平台等等,这都值得我们借鉴。
但我总感觉,方法并不是最重要的,方法再好都属于技术层面,先进的教学研究的方法在网络上可以找到很多很多,重要的时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意识问题,我们应该树立做任何教学研究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那研究的立足点或者说教学研究的根应该就在课堂。
以上观点仅为自己在看过这本书后自己的一点反思,观点或许有偏颇,也或许观点就是错误的,但请相信,我和在座的各位对于教育教学的那颗心永远是赤诚的,我们都想守望课堂这片净土,真正把根留住,让教学质量的提高更科学、更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