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上过大学,却自学成了一代国学宗师!

武侠界有一南一北两大高手----南乔峰北慕容,而在我国学界也有一南一北两大泰斗----南钱穆北胡适。两位都是20世纪伟大杰出的学者,他们学术造诣颇深,真正是国之脊梁,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代国学宗师钱穆的生平!

开智启蒙,导航人生 

1895年钱穆出生在无锡七房桥,彼时,钱氏家族家风严谨,秉承着“子孙虽愚,读书须读”的家训,父亲对他的学习格外上心、悉心教导。 

聪明的钱穆正好也有天赋,7岁上学父亲就发现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等到9岁时他已经对三国水浒等书籍里许多章节倒背如流。 

据钱穆回忆,有一次邻居听说这个9岁的小不点可以背诵三国演义,就让他现场表演一段。钱穆大大方方的配上自己理解的动作演绎了里面的一个桥段,邻居大喜,之后不住的在钱穆父亲面前夸奖他。钱穆听到一片赞扬声有点得意,而父亲一言不发。 

次日父亲指着一座桥问他,那是什么?钱穆答曰,桥。父亲再问,把木字偏旁换做马是什么字?钱穆回答,骄。父亲又问,知道是什么意思吗?钱穆答曰,知道。父亲弯下腰来温和的问道,昨夜你是不是有点骄傲了?钱穆又羞愧又震惊。 

父亲的教育方式是不打不骂,循循善诱,点到即可。这样的教育使得钱穆在学术上非常谦虚,为人上很懂分寸。 

父亲帮他启蒙开智,后来的钱伯圭老师导航了他的人生。 

钱伯圭听说钱穆演绎三国的事迹后教育他“这种书不要再读,一开头就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那是因为中国走错了路。欧洲诸国合了就不分,要像他们学习。” 

钱穆带着这个巨大的好奇和疑惑开始了漫长的读书生涯,这也促使他走上了国学及史学道理。

正如钱穆回忆所说“吾毕生之所学,实皆伯圭老师此一番话以启之。” 

自强不息,自学成才 

钱穆一生留下了一千七百万言的著作。有学者评价钱穆说“近人治中国通史者,首推钱宾四(钱穆)。”更有人说“钱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并世无人能出其右。” 

可见他的造诣之深学问之精,但其实钱穆最高的学历是高中,而且还没有拿到毕业证。究其原因是突然爆发的武昌起义,学校被迫停办,17岁的他无奈辍学。

之后的时光因为家庭拮据他不得不在家埋头自学,自学是真正考验一个人自律和毅力的时候。18年的自学时光他没有半分懈怠,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他大量阅读,潜心钻研。 

在学习间隙,他在无锡,苏州等地负责给孩子们上课。这是个正向循环的过程----自己学到的东西输出给孩子们等于自己整理了一遍逻辑,而孩子们不断的求知欲也促使他进一步精进自我。这让他有了最深厚扎实的功底。 

教书之余又在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学术论著,比如《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等。 

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的,当看着钱穆那一长串著书书名时不禁想到,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然而伟大的人在时间的长河中开辟了一番大乾坤。 

人生每一步路都不会白走!他成了唯一一位靠刻苦自学成才的学界巨擘。 

厚积薄发,梦想成真

18年的蛰伏他终于等来了厚积薄发的时刻!当时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顾颉刚偶然间读到了钱穆的《系年》这本书,并对此书赞口不绝。他没有想到居然有一个默默无名的人有着如此深厚的史学功底,有这样好的才华。他找到了钱穆并建议他不要在中学教书,理应去大学教历史。 

在顾颉刚的鼎力相荐下,钱穆离家北上。他要去的地方是一直盘桓心头的梦想,也是他未及的遗憾---燕京大学。是的,他一直为自己没有上大学而遗憾,燕京大学是他曾经的梦想,没想到命运峰回路转,37岁的钱穆站在了燕京大学的讲台上,身份是国文系讲师。 

若是没有父亲的谆谆教诲,没有老师的点拨导航,他走不上国学这条路。但如果没有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也绝不会此刻站在燕京大学的三尺讲堂。 

回首以往,来时路都是自己一步步留下的脚印。 

钱穆非常珍惜在燕京的时光,无论是著作还是课程他都把枯燥的历史拆解的生动活泼,简单易懂,不学老学究那套:用词佶屈聱牙,忽略可读性只求博奥典雅,喜欢晦涩艰深的词语。文化是用来普及的不是卖弄的!因此他的课深受学子们喜爱。 

及至今天,我们去翻阅他的著作仍然会觉得平易近人,语言朴实易懂。然而,深厚的功底会令我们常读常新。 

当时胡适作为燕京大学校长,他的课也同样受学生们欢迎。因此,南钱北胡的名号由北大学子们渐渐叫开来。 

钱穆任教时,燕京大学的校务主要由监督司徒雷登主持。一天,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来的教师,问大家到校印象。钱穆在会上直言不讳:燕京大学是中国顶级学府,也是最中国化的,但是教学楼为什么以英文字母“M”“S”等命名?我们的中国文化体现在哪里呢? 

是的,对于一个研究国学及史学的学者来说,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校园是中国的,普及的文化是中国的,为什么把文化摇篮以英文来命名? 

这番言论引起了一众支持者,为此,燕大特地召开了会议,最终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 

这是中国教学楼命名史上的一次大变革,也是钱穆弘扬中国文化的真正开始。 

之后是他学术生涯大放异彩的时候,《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史精神》、《国史新论》、《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等著作陆续问世。在钱穆故居里有一面玻璃柜,里面满满陈列的都是他的著作。 

其中有很多作品完稿于他的暮年时光,这位伟大的老人毕生都走在研究国学普及知识的路上。人生的最后时光他几乎视力全无,却仍然以口述的方式来记录毕生所学,夫人在一旁执笔记录。

92岁高龄时,钱穆留下了最后的学术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之后溘然长逝。 

他用毕生写就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也用毕生精力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前进的步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271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275评论 2 38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51评论 0 33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0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53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5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4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0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6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78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1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3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0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72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