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的评判标准
1.诗与非诗
诗人作诗,使用文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用文字填补纸上的空白。诗是人们情感的表现,所以每首诗里都有人们的情感。虽然有时诗的中间也有外面的事实,或者作者的思想,但终必以情感为主;倘若没有情感,那就不能称作是诗了。
① 咏史诗和吊古诗
本来咏史诗是以客观的角度评判历史上的人物,吊古诗是作者写他对于对古迹而生出的感概。在旧体诗里极不容易辨别哪一种算是真正的诗。
咏虞姬
吴永和
大王真英雄,姬亦奇女子。
惜哉太史公,不纪美人死。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咏虞姬》为咏史诗,《乌衣巷》为吊古诗。前一首客观地评价虞姬,没有情感融入;后一首则是对乌衣巷所生发的感慨,看似平淡,却意味无穷。这样看来,咏史诗和吊古诗就很容易区别清楚了。
② 咏物诗和比兴诗
咏物诗是以客观的角度记一事物,而比兴诗则是作者对此物所生发的感慨,或借此物,抒发自己的情感。一般说来,比兴诗是诗,而咏物诗不是诗,但两者很难分辨。
山居杂诗
元好问
瘦竹藤斜挂,丛花草乱生。
林高风有态,苔滑水无声。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我们以这两首诗作比较,就可以明白:前一首诗写竹、藤、花、草、木、林、风、苔、水,虽然都写得好,但是却没有和人发生关系,所以说它是咏物诗。后一首写梨花,却从梨花中感受到人生无时的怅惘,所以说它是比兴诗。
两首诗对比来看,还是后一首比前一首好,因为它拥有作者的情感。
③ 纪事诗和感事诗
所谓纪事诗就是以客观角度记述一件事,所谓的感事诗是作者抒写他对于此事所发生的感慨。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田园杂兴之一
范成大
昨遣长须借踏车,小池须水引鸣蛙。
今朝一雨添新涨,便合翻泥种藕花。
剑门道中遇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前一首诗记录田家得雨的情景,而后一首除了表明“遇雨”这一事实,更把人物内心的情感全部描写出来,后一首诗明显比前一首好。
④ 假情感和真情感
我们在前文已经讲过有情感和无情感的辨别,并非易事。最难的是我们作为读者,要能够分清楚假感情与真感情。
很多诗看起来有感情,但你细细品味,却无法触及你的灵魂。只有真情感才算好诗,假情感无论如何,都不能算作好诗,也可以说不是诗歌。
塞下曲
沈德潜
千重沙碛万重山,三载烧荒未拟还
流尽征夫眼中血,谁人月下唱《阳关》?
金陵旧院
蒋超
锦绣歌残翠黛尘,楼台已尽曲池湮。
荒烟一种瓢儿菜,独占秦淮旧日春。
前一首诗,写征夫思念家乡。后人读起来却不容易被打动,因为这并不是他发自内心的体会。
后一首诗,以景诉说历史的沧桑之感,一切风流云散,抚今追昔,字字皆是从心底流露而出。要分辨真感情和假感情,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揣摩,非一朝一夕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