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感觉刚刚过了中秋节,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冬至。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中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中国古代对冬至非常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汉代以来,冬至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冬至这一天,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便从此开始。
在我们北方,冬至最大的习俗便是吃饺子。记得小时候听奶奶讲,冬至如果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所以为了怕冻掉耳朵,快到冬至时便央求妈妈包饺子。(其实饺子在当时也算是最好吃的了,一年中只有初伏、冬至、大年等才能吃上饺子)。妈妈在冬至几天前便开始洗萝卜、剥葱、剁肉馅,准备饺子的食材(当时的生活条件,只能包萝卜馅饺子)。冬至的当天,妈妈早早起来开始包饺子,我也开始学着包,虽然包的样式不好看,但是当冬至当日吃到自己包的饺子时,一种成就感便油然而起。
记得小时候,冬至这一天,能吃上一顿美味可口的萝卜馅饺子,便是最大的享受了。
后来长大了,上学了,工作了,离开了家乡,冬至这一天,吃过了各种各样的饺子,总也忘不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萝卜馅的大饺子。
现在,吃饺子也成一种家常便饭,不光在冬至,在平常的日子里,随时都可以吃到饺子。超市里供应各种各样的饺子,在家里可以包各种馅的饺子。
每年的冬至,学校都会发上几袋饺子,让我们真切地感到了学校领导的体恤和温暖。
学校的食堂,在冬至这一天也都安排吃饺子,学生们很是高兴和兴奋。
记得几年前,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冬至这一天,学校组织学生包饺子。食堂事先准备好了和好的面团和饺子馅,每班发一份儿,由老师组织在教室里包饺子。午饭时每班学生端着自己包的饺子,让食堂师傅煮,学生吃自己包的饺子,让学生们体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感受。
至今,我清楚地记得当各班学生排着长龙队伍端着自己包的饺子送到食堂去煮的时候,每个锅盘上饺子的花样,用五花八门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样式也就罢了,光是颜色就有好多种,赤橙黄绿紫,什么颜色的都有,看着这些各种各样、各种颜色的饺子,真是大饱了眼福。由于学生们包的饺子大小不一,薄厚不均,煮熟的时候有的已成了片汤,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学生们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时那种兴奋和快乐。他们大多是第一次包饺子,切切实实过足了一把包饺子的瘾。像这样和同学一起包饺子的快乐,我想孩子们终生也不会忘记。
…………
岁月匆匆,又是一年冬至时,在我们回忆以前快乐日子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这个传统节日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