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个很抽象的名词,需要用具体的事或者物来诠释它的内涵,让“爱”看得见摸得着:出差回来,买给家人的礼物;纪念日送的鲜花;新年给孩子的红包;生病时的陪伴;挫败时的拥抱;伤心时的安慰,外出时的担忧,无不体现了爱的存在。
爱孩子要说出来,表现出来,让孩子知道ta在你心中的地位,知道你做的哪些事是对ta的“爱”。
中国的父母往往是含蓄的,内敛的,只默默地去做事,不善于表达,错失与孩子讨论和交流的时机。
我表达爱的方式就是写出来,写给她看。我不会说,我怕一时用词不当,说不清楚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出去的话,不能收回来,写下来的字,却可以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继续今天的连载
1994年4月7日阴周四
碰到一个朋友,她有一个女儿,今年6岁,腼腆,文静,在我们学校上学前班,听说去学电子琴已有一段时间,今天碰上正好可以问问效果如何!
谈到这个话题,朋友的大致意思是:原来的时候,总觉得没事可干,现在好了,一周两个晚上,7点到9点,回来就9点多了。三年时间,这才刚开一个头,学费,买琴,都是钱。投资了不说,孩子早晨8点到学校,回家了再练琴,每天看上去特别累,又是文化课,又是电子琴,真怕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进退两难。而且,培养孩子特长这件事,考验的不单单是孩子,还有大人,有时候是大人没有那种毅力和坚持。
我的观点:如果孩子确实喜欢,并能为此付出努力,是可以培养的,问题在于:孩子天性活泼,原本应该是阳光普照,春风化雨的时候,一旦上学,他们就得套上学业这个枷锁,应该趁大好光阴,让孩子好好享受自由。
学习一种技能,单纯地停留在表面,浅度的认识是很容易的,要学精学专,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一要有财力去支撑,二要有时间上的付出。
孩子的兴趣是最容易转移的,比如小玉,拿着画书让爸爸妈妈讲故事,没讲到一半,就说“不讲这个,不讲这个!”
或者去玩小仙女啦,或者去吃饼干,或者去做别的事啦。
鉴于以上几点,等你长大了,除非你很喜欢,否则我不会强迫你去做某些事,一切顺其自然。
比如你身高不够,其他方面都不错,妈妈很注意让你保持自然,那些这个补药那个补药,都不曾给你吃过,你最爱吃的不是山珍海味却是红萝卜、红薯干,你长得也是好好的。
我希望你能成为一棵树,超过妈妈、爸爸,即使再小也得是独立的,而不是依附别人的一团藤萝,那藤萝是没有骨架的,它可以借助树干爬得很高,一旦树倒了,藤萝就会成为一堆乱柴,一团乱草。去做一棵坚强挺拔的大树,去看见更高远的天空,我的孩子。
1994年4月8日阴周五
回到家里问女儿:“在幼儿园吃的什么饭?”
她回答:“吃的什么饭,你问我”
“我正在问你,吃的什么饭”
我觉得她仿佛不理解“问”和“告诉”的意思,就给她解释:妈妈说小玉,你在幼儿园吃的什么饭,这是在问你,你应该告诉妈妈,吃的大米、油条或米粥。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跟孩子交流,语言一定要浅显,用词一定要准确。
女儿告诉我:“我给冀雨打针了”。
“用什么打的?”
小玉伸出一个手指头:“用手”。
妈妈给你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当讲到有一个小朋友掉进了水缸里,怎么办呀?你想出一个主意来:“我拿一个笤帚,嗯,拉他上来!”
你可以不砸缸,很有创意。
1994年4月11日周一阴有小雨
妈妈周六到学校上了一节课,就坐车回了老家,星期天上午早早去等车,匆匆往回赶,心里很是惦记你和爸爸,11点就到了家,还沒进家门,听见你和爸爸在说话,我拍巴掌你听见了,赶忙往被窝里边钻,等我走进屋里,你一看是我,赶忙站起来扑到妈妈的怀里。
你问我:“妈妈,你回老家去啦”
“啊,谁告诉你的?”
“爸爸”
“你想我了吗?”
“想啦”
“怎么想啦”
你用小手捂住眼睛,模仿着:“嗯~~嗯~~~,我找妈妈”。
爸爸在旁边补充:你晚上自己睡在被窝里,什么时候了还有悉悉索索的声音,爸爸问:“小玉,你在那干啥呢?”
“掉眼泪呢!”
“怎么啦”
“我想妈妈啦!”
我接过话茬问:“是这样吗?”
“嗯”
妈妈很累,躺在床上休息,你和爸爸出去玩,一会儿回来了,你显出委屈的样子说:“妈妈,爸爸不给我买公鸡佳佳奶糖。”
哈,吃东西也知道点名啦。
“是吗?”
爸爸说:“没有了,小卖部里卖完了。”
女儿满含哭腔地说:“妈妈,你给我买公鸡佳佳奶糖吧。”
我答应,今天给你买,可是天下雨了,不知道这个诺言还能不能兑现。
看见别人家好高好高的女儿,就想有一天你也会长到那么大,我们会是勾肩搭背的朋友,那时妈妈也会变老的,不知道你又会发展成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