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四九第五天 腊月二十四
今天寒假第一天
没有什么比阳光明媚的午后,守着熟睡的女儿看书更惬意的了。
我有一个伟大的亲婆婆:在公公忙于工作的日子里,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婆婆走后十几年里,姐弟三人相亲相爱,相扶相依。曾经和钻爹打趣说:当年你胜出,两个姐姐、姐夫加分不少,嘻嘻~
当然,我更有一个伟大的亲妈,培养了一个如此优秀的女儿,嘻嘻~
昨天准备把办公室里的一堆书运回家,找袋子的功夫被同事喝住:你看完一本来换一本,别眼大肚子小!一棍子打得我立刻泄气~
也许是我时间管理做得不好,也许是我读书方法不对,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读书效率低。沙发上买了没看的书看着就着急,购物车没结账的书闹得我心里痒痒,后悔早干嘛去了!!!
晚上带娃参加聚会,看着三个老爷们喝,三个小朋友玩,他们仨坐在一起,真好!
今天只读了第六章P49-P77。之前说过本书处处重点,此章尤为突出。
先贴出本章总结内容:
书摘:
我建议大家在家里至少每周做一次我上面提到的那个有教育性的练习,毕竟,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沟通技巧都是从家庭教育中得来的。
之所以把结束语放在前面,是因为此章的内容非常非常重要!
买这本书,仅凭此一章也是值得的。
书摘:
人类在脑海中形成图片,然后再用自己的思维来理解这些图片,并依自己形成的看法来做事。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和想到以及认识到的并不相同。大脑会在双眼看到事物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经验进行加工,而得出结论。
这个角色体验很经典,所以字数多我也抄一遍:
书摘:
先确定一下谁是A谁是B,第一轮中A站着,B坐在A正前方的地i板上。交流一下彼此的感觉。一分钟以后停下来,分享一下以这种位置交谈是什么感觉。双方换位置再来一次。
曾经,对于周围的大人来说,我们就是坐在地板上的那个。这也是现在的小孩在家中的位置。
仍然保持刚才那种位置关系,体会一下你的身体是什么感觉。坐着的人得向上看,30秒之内他(她)的颈部和肩膀就会觉得酸痛,眼睛和眼部肌肉会觉得紧张,头也可能开始疼起来。站着的人得弯着背朝下看,他(她)的背部和颈部肌肉就会开始疼痛。随着疲劳的加剧,他们可能连看着对方都觉得很困难了。
这种姿势所引起的身体上的不适对任何交流都会在感觉基调(feelingtone)上产生负面的影响。这种感情基调是潜在的,因而是意识不到的。
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长得很小,在10——15年(或许更长)的时间之内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交流都是在刚才描述的那样一种位置关系中进行的。
书摘:
再试一下这个练习:还是同样的位置,试着拉起手。地上的人要将胳膊和手举起来而站着的那个要把胳膊放下。不超过30秒,举着的那只胳膊就会发麻。
你见过多少次这样的场景:孩子的两只胳膊直直地被两边的父母拉着或是家长拽着孩子的一只胳膊匆忙地行走。
上面两个练习其实光设想一下场景就能够体验身为小孩的不容易,如果每一个爸爸妈妈都能亲身尝试一下就会有更多感慨。此处该为萨奶奶热烈鼓掌,生活中常见、常做,不注意的事情通过这两个简单的模拟练习直击人心。
也曾身为小孩的我们,长大之后怎么就都忘了呢?
书摘:
孩子想要和父母交流时却发现他的眼睛没在看自己,就会觉得父母很冷淡,甚至是排斥自己。
如果你有小孩子,那么想办法在交流时使你们的目光能够平视。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可能得蹲下来,或者是让孩子站在家具上使你们的目光能够在同一水平线上。
做一个蹲下来的家长
爸爸妈妈们,照着上图的样子和你心爱的宝贝讲话吧,注意,不是弯下腰撅着屁股哦,而是蹲下身,拉着娃的双手。体位上的平等决定了心理上的平等,心理上的平等保证了沟通时的顺畅,让我们成为孩子能沟通的对象。
书摘:
人要想成功地与人接触,就必须面对面,且两人的目光需要是平行的。
目光平行相视是不是恋爱时用得更多?
如果说面对面,目光平行是沟通,那生活里、家庭中更多的是在说话,而非沟通。我想,最大的问题可能就在这里了。
书摘:
许多人都假定其他人能够彻底了解自己。这是一种常见的沟通陷阱。
还有一个沟通陷阱是假设不论一个人说了什么,每个人都应该能理解他。
善于“察言观色”是应对这两个沟通陷阱的有力武器吧。仔细想来,这两点的确是生活中常见矛盾的根源。下面两句大白话是对上述观点的粗浅解释,嘻嘻~
你想吃鸡,非说随便,我点了猪蹄不和你口味,怪我吗?
连你妈都做不到的,又凭什么要求我理解你的所有想法?
书摘:
人们可以通过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检视自己的大脑图画——使用描述性而不是评价性的语言。......如果我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则会说“我看到你的脸上有一块泥渍”。......使用评价性的方法("你的脸上一团糟" )
精华!精华!
听惯了评价,让我们不会描述。做多了评价,也让我们不会描述。
别说“无证上岗”没受过训练的家长,即便是所谓的教育专业人士——教师,更多的也是在进行评价而非描述,在这一过程中,先入为主的印象惯性难免会上一些孩子“吃亏”。
个人倒是很建议老师和家长沟通(尤其是反映孩子有待提高的地方)的地方时多用描述性,少用评价性的语言。不如,精神不集中,是不是可以改成:眼睛看窗外,低头抠手。其他不一一列举,请自行解读。毕竟说娃不好的地方,哪个家长都不会爱听,这样转换一种表达方法会不会更有说服力?
书摘:
当一个人总是说自己的不满,而满意的时候却从不说出来,他就会被疏远甚至被憎恨。
哦哦哦,我记住了,多夸人就对了哈~~
真心,这一章无论是实操练习,还是摆事实讲道理,每一个内容都直指人心。边看边想:人家就是有学问,我全认同,就是说不出来,哈~以后就照着这章内容去实践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