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1》,第一次读他的小说,十分佩服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缜密的逻辑,着实让读者有一种环环相套、局局相嵌之感。
这本书中作者主要围绕着“鉴古易,鉴人难”这个主题,提醒我们人心不古,不要轻易被表象欺骗。看来想要在如今的世道上混得风生水起,不炼出一副“火眼金睛”实在没底气。
这突然让我想起今年贺岁档里的一部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电影咋样咱们暂且不提,里面有一个桥段我印象深刻——孙悟空因有火眼金睛,屡次识破白骨精的把戏,不论她如何变幻都逃不过自己的金箍棒,可明辨善恶的孙大圣每次都被肉眼凡胎的唐僧责备,最后师父再也不想原谅徒儿了,在徒儿临走前,他双手合十满脸悲悯地说:“其实咱俩都没错,只是因为我们都相信自己的眼睛。”
确实,眼见为实嘛!正是因为我们都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所以才会那么容易被欺骗。因此,若是想要明善恶、辨忠奸,除了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外,还要有一颗玲珑剔透心。
“鉴古易,鉴人难。”古董是死的,真假早就注定了,后人只需仔细推敲便可知道,然而人是活的,受太多东西的影响而变化,即便你识破层层的伪装,也无法断定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作者在揭露出人性阴暗面的同时也给了人以希望和温暖。就像年轻时利欲熏心、一时冲动被沈君利用批斗许和平的魏大行,在多年后他却真心悔悟自己年轻时犯下的过错,虽然这个道歉对于许愿一家来说迟到了多年,但他心底的那份善意终究是没有泯灭。同样,书中木户加奈这个人物的设置或许也出自这种用心,身上担负着祖辈传承下来的责任,凭着自己的良知和心中那一份歉意,终是将玉佛头归还中国。(我只看了第一本,所以不知道这些人物在后面的情节中又有啥发展)
可现实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无奈,让人做一些迫不得已的事情,就像许一城在被指认汉奸后至死都不为自己申诉;药来为了保护孙子却被误认为“大朝奉”……世间本就无绝对与错,你眼中的那些“坏人”,其实一直都做着自己坚信正确的事情,只不过人们看待的标准和角度不同罢了。这时,单靠一双火眼金睛已无法分辨,你还需要一脸淡定的表情和一颗沉着的心。
我们知道人心难测,因此不到万不得已,就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工于心计的人,始终不要丢弃心中的善念,或许这便是作者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