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孤平?
闲来无事,参加了一个学习班打发时间。关于孤平,讲义上的定义最后来了一句:凡出现两仄夹一平,就算“犯孤平”。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如果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可平可仄处均取仄声,则律句就为“仄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合规的律句,显然与讲义中的定义冲突。
其实,孤平的定义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
王力版孤平:孤平是指在韵句中除韵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情况。具体来说,在五言句中,如果句式为“仄平仄仄平”,则犯了孤平;在七言句中,如果句式为“仄仄仄平仄仄平”或“平仄仄平仄仄平”,则犯了孤平。
启功版孤平:只要两个仄声字夹着一个平声字,就称之为孤平。这种定义不限于韵句,也不限于五言或七言,任何位置只要满足两仄夹一平的情况,就被认为是孤平。
据说当下诗学界认同王力先生观点的占大多数。如果启功说成立,那哪来的那么多“锦鲤翻波”呢?显然,两仄夹一平并不等同于孤平,至少这一说不严谨。
清朝人把一个特定的拗句冠上“犯孤平”的帽子,唬得人一楞一楞的。有那么复杂么?只不过因为声韵平衡的原因,韵句必须要有两个紧紧相连的平声字罢了。如果对句拗,但可以调整出相连平声字,则这句就还有救。
韵句为什么必须要有两个相连的平声字?平仄源出声调,声调相隔形成节奏感,可类比于音乐,非韵句相当于不稳定和弦,而韵句相当于主和弦,主和弦之主——根音只能由相连的两个平声担任,否则主、属不分。孤平,就是无根音,无根音则和弦不成。
煞尾三个字,平仄平,仄平仄,天然的平仄交替,更活泼,从新体诗权舆便被接受了,这也是所谓拗救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