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学的心理学32定律》这本书通过身边的事例,常见的现象,告诉了我们心理学中的一些定律。
全书共有32章,每一章中先是解释了这些定律名称的由来,接着通过故事说明了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并告诉我们这个定律是如何起作用的。最后总结概括,告诉大家如何正确应用这个规律。
这本书虽然是比较专业的心理学书籍,但却写得非常浅显通俗,形象生动,让人很容易明白这些定律的内容和应用,识字量只要达到三年级以上的水平,就完全可以读懂这本书了。
为什么说三年级呢?因为我们家姑娘今年就上三年级,她竟然也特别喜欢看这本书,更令我惊奇的是她竟然也读懂了。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我在读这本书时的一些小故事和小想法。
01 女儿和我谈首因效应
有一天吃过晚饭,女儿对我说:“妈妈,今天我看了你借的书。我发现那里面说的首因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真得是太对了。就像我们班上的有些同学,刚见面的时候我觉得她好,就一直觉得她非常好。刚开始觉得不好,就一直觉得不好。”
看她有兴趣,我就正儿八经得给她讲起了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而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尤其是陌生人见面,第一印象基本上决定他们以后是否交往。
首因效应,无论是在大人还是小孩子身上,都非常明显。
你们小孩子,第一次见面觉得谁好,就一直和谁好。大人也一样,第一次见面留下好印象,以后就会多来往。第一次见面不好,以后呢,就很少来往。
尤其是求职找工作,面试时,第一印象好,就可能留下来。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只能失败而归。
女儿,你以后也要注意这一点,尽量给别人留下好印象。那么你说说,该如何留好的第一印象呢?”
“穿戴整齐!”女儿想了想,回答道。
“这一点很重要,还有呢?”
女儿又想了想,说:“举止要文雅。”
“待人要有礼貌,要注意细节,说话要注意对方的身份,比如对待长辈和对待孩子是不同的......”我补充道。
02 我眼中的因果定律
因果定律是由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又称因果法则,指无论哪一方面的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的必然,即每个结果都有特定的原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充分说明了因果定律。
因果定律说明的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的结果,必定有一个或多个与其相伴而生的原因。
在我的眼中,因果定律不仅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定律,更是普遍存在的一个自然规律,可以说它包揽了我们所见到的这个世上的所有人、事和物。
就拿写作的人来说,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就成为知名的作家。唐家三少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他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那些能够写出10万加爆文的人,往往经过长期阅读、写作的积累,这个世上没有人写第一篇文章就一鸣惊人,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03 说说马蝇效应
马蝇效应最早是由美国总统林肯提出的。这来源于他的一个小故事:“我想每一个在农村长大的朋友一定知道什么是马蝇。有一次,我和我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个农场犁玉米地。一个吆马,一个扶犁。刚开始,马很懒,总也不愿意动。可是过了一会儿,它却在地里跑得飞快,连我这双长腿都跟不上。
等跑到了地头,我才发现。原来有一只很大的马蝇叮在马身上,我不愿这匹马被咬的生疼,就随手把马蝇打落了。我兄弟却埋怨我,并告诉我正是有了马蝇的叮咬,才使马跑得快。”
没有马蝇的叮咬刺激,马就慢慢腾腾,走走停停;而有了马蝇的叮咬,马就跑到飞快。这就是马蝇效应。
马蝇效应告诉我们,竞争是潜力的催化剂。是一种生存规则,只有竞争才能使我们不断超越自己,激发潜能,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讨厌压力,更讨厌那些打压我们的人。
可是当我们经过了艰苦的努力,克服了压力,证明了自己,超越了那些打压过我们的人的时候,暮然回首,才发现,正是因为有了压力,有了打压我们的人,才激发了我们的潜力,最终成就了自己。
压力和打压我们的人犹如故事中的马蝇一样,我们则如同马儿,正是因为马蝇的叮咬,马儿才会奋力奔跑。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对过往的许多人、许多事得以释怀。
所以有些人说感恩压力,感恩贫穷,感恩那些打压过我们的人。换个角度想一想,还真得挺有道理的。
总之,无论您是想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还是为了扩大知识面,亦或者仅仅作为一种消遣,这本书都值得一读。因为在读的过程中,你总会想明白一些我们在情绪、反应和行为后面的原因,非常有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