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I LOVE YOU”比“我爱你”更容易说出口?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想要对她说一句“我爱你”,可是感觉好害羞啊,但如果把“我爱你”换成“I LOVE YOU”似乎就容易多了。

明明这两句话都是在把自己心中的爱意表达出来,在说“我爱你”的时候,却总是有些紧张,心跳快得像是初恋时第一次牵手那样,然后一紧张“I LOVE YOU”就脱口而出了,这个时候又能做到自然不扭捏了。

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那么,这是很正常的。

因为,我们的社会环境并不提倡用语言直接表达我们的情感,这就让我们长期处于含蓄的文化语境中。

文化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文化习俗,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众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对属于该集体的成员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

二是社会规范,指一个社会对言语交际活动作出的各种规定和限制。

我们的行为表达都受到所处的文化语境影响,含蓄的文化语境让我们不好意思开口说爱。

那么为什么“I LOVE YOU”可以更容易地被说出口呢?

01

“我爱你”与“I LOVE YOU”被附加的情感认知不同

“我爱你”有一种正式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听见周围的人说“我爱你”,即使他们行为亲密、情感热烈。

但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求婚、结婚,“我爱你”则是必不可少的一句话,因而在无形中“我爱你”被附上了一层正式感,它不仅代表浪漫,更是一种责任,所以不容易轻易出口。


“I LOVE YOU”更像是单纯的浪漫

看外国电影时我们会发现“I LOVE YOU”时不时就能出来蹦一下,大街小巷咖啡厅随处都能看见一对情侣在用“I LOVE YOU”表达着自己的爱意。

被电影影响,在我们的认知中“I LOVE YOU”就是一句代表了礼貌与喜欢的常用语,接收它的对象也不一定是亲密的人,对同学、朋友都可以说,因而“I LOVE YOU”在浪漫中就多了一些随性的意味,责任感则不那么强烈。

02

外语减轻情感代入,比如羞涩感

心理学家弗洛尼(Francesco Foroni)认为,母语的学习伴随着抚养人的音容笑貌,而外语的学习则常常发生在正式场合,如教室,因而缺少情感代入。

从出生时起我们就开始接触语言,这些在生活中出现的语言背后都有着相应的情感。

心理学教授罗斯·富勒姆发现,婴儿在五个月大的时候能够相互理解对方的情感变化,在六个月大的时候可以配合身边熟悉的大人们的情感表现,而七个月的时候则可以配合其他成年人的感情变化。

可以说,在婴幼儿时期通过与身边人的接触,我们学习的不只是文字的发音,还有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

而大多数人学习外语的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师对单词讲解时会讲述它的含义但很难通过即时的情绪传递它表达的情感,因而,我们在学习外语时更注重语言的逻辑性而不是词汇的情感色彩,在使用时也会带有更少的情绪性。

所以,当我们说“I LOVE YOU”时感受到的羞涩感相比于“我爱你”会减弱很多。

那是不是说“I LOVE YOU”所表达的情感就弱于“我爱你”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I LOVE YOU”没有“我爱你”那般正式,但在表达爱意时我们的情感并不会因为表达语言的不同而削弱,只要真心,那就是最好听的情话。

SO,七夕快到了,你想怎么向TA表达爱意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坐在田头,思绪放空,一切是那么的寂寥。 风儿无力的摆动着双手拂来拂去,松土像个孩子一样就这样被...
    刘斌1阅读 198评论 0 0
  • 一头双目血红的,长着山羊胡子的大白猪疯了一般的跑上了化姊镇西边街尾的那栋墙面上时常掉落小瓷砖的四层居民楼(下文称之...
    鹞一阅读 440评论 0 8
  • 漆黑长巷夜灯忽闪 厚重烟雾笼罩四周打湿双眼 尽头回到初始 城市狭隘 灯红酒绿是世俗 厌世者把灯熄灭打翻蜡烛 他们崇...
    浮山阅读 260评论 0 0
  • 虽然朝夕相处,但却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他果真如此用功吗? 答曰:非也。 管他看不看呢?总得去装模作样一番,借...
    西湖名片阅读 46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