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古时期,乳源属地称“百越(粤)地”,夏、商、周朝代隶属扬州(古九州之一——江南曰扬州,扬州是当时地理区划的泛称)境内,区域为荒服(在离国都2500里之外的五等地带,古划分“五服”,称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为乳源有载史以来的地域之始;春秋战国时期,隶属楚国;秦朝,隶属南海郡。
汉代,乳源先后于西汉朝时期隶属南越国、东汉时期隶属荆州桂阳郡管辖,为曲江县地。东汉时期,曲江县地境内开通通往中原、连接海陆的西京古道(今乳源大桥仍保留有较完整古道)。三国时期,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兴郡,地属始兴。
三国和西、东晋时期,史载乳源为曲江县地隶属始兴郡,一直相沿因袭至南朝,梁、陈时期为曲江、梁化县地。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年),出生于始兴郡(郡治于今韶关市区)曲江县(今乳源桂头镇新街)的侯安都,官至司空(据《乳源瑶族自治县志》记载),为南国开国功臣和征北大将军,被誉称“南天一人”。
隋、唐、五代十国,隋开皇十八年(598年)记载为曲江、乐昌县地,先后隶属广州总管韶州、岭南道韶州、南汉韶州。据1983年版《瑶族简史》称:隋唐时期(六世纪至十世纪),“瑶族主要居住地在……湖南大部分和广西东北部,广东北部等地区”。南汉乾亨七年(923年),文偃禅师创建云门寺。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划曲江西境乳源乡4里,崇信乡8里,乐昌南境新化(依化)乡3里,共3乡15里置乳源县,宋属韶州府,元、明、清相沿因袭。宋、元、明、清时期,乳源境内兵事不断,人民生活、经济社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民国时期,乳源县民国3年(1914年)属南韶连道,初期沿用清制。民国8年(1919年)属南韶连道韶州府,民国35年(1946年)属广东省第二行政督察区。辛亥革命结束后,工农运动进入积极发展阶段,境内相继成立有基层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民国16年(1927年)境内农民自卫军先后参加北江工农自卫军北伐和曲江“西水暴动”,由于受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镇压,工农运动进入低潮。主要革命武装转战先后路经乳源,民国17年(1928年)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经过乳源北部梅花,民国20年(1931年)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率领红七军路经乳源与国民党粤军邓辉团、湘军唐伯寅激战,红七军强渡武江向江西挺进。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国34年(1945年)日本军队先后侵入桂头、一六、县城,杀人放火、大肆抢夺、奸淫妇女,乳源民众奋起抗击日军,7月4日晚日军撤离乳源。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乳源县隶属广东北江行政公署(后改称粤北行政公署)。1963年10月,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自治县先后隶属韶关专员公署,韶关地区革委会、韶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韶关地区和韶关市合并,隶属韶关市。
自然地理
位置与面积。乳源瑶族自治县地处广东省北部、韶关市西北、南岭山脉骑田岭南麓。介于北纬24°23′—25°33′,东经112°52′—113°20′。东临韶关市浈江区、武江区,西接清远市阳山县,南连曲江区罗坑镇、英德市波罗镇,北与乐昌市及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相接。行政区域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
地势。乳源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向东倾斜,状似孑孓。五指山平头寨、大东山、瑶山狗尾嶂、老婆头等五大山脉横亘,山峦连绵,交错纵横。海拔1000米—1500米山峰82座,1500米—1902山峰20座,南粤第一山峰——猛坑石(石坑崆),坐落于县境西北部边缘。
地貌。乳源的县境处在新构造间歇上升地区,县境溶蚀地貌显著,地形切割强烈,山谷生成明显。以纵横划分,西部是海拔1000米—1902米的山区,是乳源最高地带,中部是海拔600米—1200米山区,是次高地带,东北至东南是海拔300米以下的丘陵平原地带。山溪小流密布县境西部和北部山区,9条主要河流纵横县境。
山脉。县境内主要山脉有:东部老婆头山,主峰“老婆头”海拔1241米;南部大东山,东西横亘,主峰“大东山”海拔1390米;西北部有五指山,南北走向,与湖南宜章县交界处的主峰“猛坑石”海拔1902米,为广东省第一高峰;北部瑶山主峰“狗尾嶂”和平头寨山,其中“狗尾嶂”海拔1684米,东西走向的平头寨山,主峰“平头寨”海拔1534米。
河流。乳源河系分布广,较大的河流有武江由乐昌流入乳源北境,经桂头镇流向韶关,河在县境内流域长度16.25公里。中部有南水河(古称洲头水),长65公里,发源于县境西北与阳山交界的安墩头,由西向东流入南水水库,穿过县城,经曲江境内汇入北江。西部有大潭河(又称大湾水),长44公里,发源于天井山北麓的蚁岩,由北向南流经洛阳镇、大布镇汇入英德市之波罗河。南部有黄洞水(大布河)横贯大布镇,长10.5公里,入英德市汇锦潭河。北部有:杨溪河,长64公里,发源于县境西北面与湖南省宜章县交界的猛坑石东麓,由西北向东南经大桥镇、必背镇、桂头镇汇入武江;上司庙河(新街河,又称游溪河),长43.95公里,发源于狗尾嶂,从游溪西北部山区向东流经桂头镇、游溪镇烈村经武江区重阳镇汇入武江;柳坑河,长20公里,发源于上营,由西向东穿过游溪镇全境在烈村与上司庙河相融经武江区重阳镇汇入武江;五官庙河(又名草田坪河),长51.8公里,发源于方洞,由西向东流经必背镇、游溪镇、桂头镇汇入武江;大寮坑河,长26公里,发源于计竹园,由西向东流经东坪镇、游溪镇、一六镇,流入武江区重阳镇汇入武江。
气候。县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6℃。冬季多呈现干冷少雪,平均气温为10.8℃。夏季呈现高温,平均气温为27.8℃。秋季往往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平均气温为21.3℃。春季气温极不稳定,冷暖无常,空气较潮湿,平均气温19.5℃。一般最高温度出现在7月份,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份。
水文。乳源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和广东第一高峰山脉南缘,季节性降雨明显,水量丰富,境内高山、峡谷、森林众多,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102座,集雨面积3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条,水资源十分丰富。
土地资源。乳源地处粤北山区,幅员比较辽阔,人均拥有土地资源丰富。县区域总面积(含水面)达22.99万公顷,耕地总面积1.97万公顷,其中水田1.34万公顷,旱地0.63万公顷。林地总面积19.01万公顷,占县域土地总面积的82.69%。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交通、水利、工矿等建设用地0.98万公顷,占县域土地总面积的4.26%。未利用土地资源0.52万公顷,占县域土地总面积的2.26%。园地总面积0.14万公顷,其他农用土地总面积0.37万公顷。
矿产资源。乳源境内矿产共发现有28种,矿床69处,矿化点25个,主要是铁、铜、铅、锌、钨、锡、铋、锑、汞、金、稀土(钇族)、钽铌、锗、铀、烟煤、无烟煤、泥炭土、耐火黏土、硅、萤石、水晶、硫、磷、重晶石、锰等。
水利资源。乳源境内高山、峡谷、森林众多,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季节性降雨明显,水量丰富,集雨面积2.33公顷以上的河流有9条,水资源十分丰富。2015年降雨总量平均值达2319.1毫米,加上过境水武江河水量年均有52亿立方米,全县年均拥有总水量达91.32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4.54万立方米。乳源地表水全年径流系数为64%,多年径流平均总量为25.36亿立方米(未加过境水量52亿立方米)。乳源的水资源主要由江河水、山塘、水库水、地下水等组成。地表水水电装机总容量达到29.77万千瓦(规模以上)。境内最大的河流为武江(又名武水),其次为南水河,是乳源境内唯一能通航的两条河流。
动植物资源。县境内发现野生植物共计216科946属2572种,其中蕨类植物43科100属211种,裸子植物9科22属32种,被子植物164科824属2329种,约占广东省已查明野生维管束植物总数的36%。发现野生动物多达1500种。较大的野生动物700多种,其他较小的野生昆虫类超过1100种。乳源森林境地属广东省动植物科考研究基地之一。
旅游资源。乳源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山川峡谷、飞瀑流泉、森林生态、洞穴奇观、地热温泉、古道风韵、佛教禅宗、水库风光、民族风情等景观。主要景点开发有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乳源大峡谷、云门寺佛教文化生态保护区、云门峡漂流景区、天井山国家森林公园、天景山仙人桥景区、必背过山瑶之乡生态旅游景区、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通天箩地下森林公园、西京古道等,省重点建设项目在建的有大桥银山岭南温泉度假村。乳源为广东省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区之一。
土特产品。乳源地方特色产品丰富,主要有还原笋、瑶山熏肉、瑶山苦爽酒、香芋、大布腐竹、山坑螺、金竹峰单丛茶、食用菌、南水水库野生淡水鱼、番薯干、巴西果汁等。
大桥镇
大桥镇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镇域东邻必背镇,西邻乐昌沙坪镇,南邻东坪镇,北邻乐昌云岩镇,西南邻乳阳林业局。镇驻地南距县城(直距)33公里,北距云岩镇15公里。全镇21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65个自然村,8322户;共266个村(居)民小组。镇有总人口41000人,户籍总数8499户,户籍总人口39662人,其中农业人口38749;总面积3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94万公顷,林地面积2.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2%。
大桥墟旁有西京古道的通济桥,当地人民称之为大桥,大桥墟因而得名。乳源置县时,大桥属新兴乡的龙浦都和崇信乡的东厢都的一部分。古为乳源28地之神仙坪、均容地。民国20年(1931年)隶属第三区的均容、武丰之乡。民国29年为均武乡,属第二区,民国36年撤区改称三联乡。建国初,设第三区,区址在大桥墟(今镇址)。1957年6月,撤销三区,成立月析大山公区置大桥公社,1976年又分为红云、大坪、大桥3个公社。1983年大桥公社改为大桥区,1986年改为大桥镇。2001年2月,原大坪乡合并于大桥镇,2005年5月原红云镇合并于大桥镇,目前是“三镇合一”。
大桥镇多为客家人。人民热情好客,民风纯朴,村民做红、白两事,仍然按照传统习惯进行。大桥镇的特产主要有:石头猪、大桥猪、本地鸡、酸姜、大桥河鱼、禾花鱼、玉米、优质米、番薯等。
乳城镇
乳城镇位于县城东南4公里处,距离韶关市区31公里,东临武江区,西连东坪镇,北与游溪、一六镇交界,南邻武江区。国道323线、坪乳公路和京珠高速公路在镇区交汇,素有乳源“东大门”之称。全镇土地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1080亩;下辖13个村委会和5个居委会,总户数21273户,人口数68520人。
近年来,乳城镇先后荣获“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集体”、“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广东省示范镇”、“韶关市文明城镇”、“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广东省卫生保洁优秀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桂头镇
桂头镇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一个平原镇,镇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北面的武江河畔,南距韶关市区29公里,距县城25公里。镇域东南与武江区重阳、浈江犁市镇接壤,西北与本县的游溪镇、必背镇交界,北与乐昌市长来镇毗邻。是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三个中心镇之一,具有“历史悠久、区位特殊、文化多元、人员复杂、事务繁多”的特点。辖1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93个自然村,11021户;总人口3.84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8万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农业耕地面积2.95万亩,其中水田2.44万亩,旱地0.51万亩,鱼塘、山塘、水库共1818亩,森林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2%。
桂头在其西北有桂山,又称桂塘山,桂头街在桂山东南端,故得名桂头。桂山是因山上长有很多桂花树而得名。桂头1940年间是省府迁韶关时的示范乡——称为仁和乡。1957年是韶边瑶族自治县县城。1958年底成立桂头公社,1983年桂头公社改为桂头区,1986年改为桂头镇。1988年11月分出杨溪乡,并划草田坪村归方洞林场。2001年2月,原方洞林场、杨溪乡合并于桂头镇,2005年5月区域调整时又将方洞村委移交必背镇。
桂头是体现典型的客家人生活习俗的地方,有14种方言土语,其中以客家话为主,人民热情好客,民风纯朴。在桂头镇居住的主要有汉族和瑶族,逢阳历的2、5、8日村民挑着自产的农副产品赶墟。每年端午节,群众自发地在武江河上赛龙舟。逢喜庆佳节群众敲锣打鼓、放鞭炮、舞狮子以示庆祝。村民做红、白两事,仍保留传统的习惯。武江桂鱼、马铃薯、马蹄、甘蔗、大蒜、香芋、杨桃、西瓜等为当地特产。
必背镇
必背,原叫“鳖背”, 因有小山形如鳖鱼背,故名“鳖背”,由于“鳖”字笔画多难写,讹为“必背”。 必背瑶族属过山瑶,是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因其“耕作一山,则移一山”的游耕特征而得名。必背镇是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过山瑶的祖居地之一,吸引着海内外瑶族同胞寻根问祖,成为乳源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先后被评为中国绿色名镇、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中国休闲优秀奖、中国休闲最佳乡村、广东省旅游特色镇、广东自驾游最佳去处。
必背镇地处乳源境北部,距县城54公里,距广乐高速杨溪出口15公里,县道325线贯穿全境,是乳源3个瑶族人口集居镇之一。东靠桂头镇,西临大桥镇,南邻东坪镇和游溪镇,北邻乐昌市长来镇。全镇总面积14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公顷,其中,水(旱)田186公顷,水浇地64公顷。林地面积1.2246万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0.51万公顷。水利资源丰富,全镇共有小水电站15个,中型电站3个,总装机容量10.738万千瓦。
辖必背、王茶、桂坑、方洞、半坑、公坑、横溪7个村委会和必背口社区1个居委会,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56个。2019年,全镇总户数2402户,总人口8289人。其中,农业户口 2243 户,人口6881人;劳动力6069人。设有小学1所,幼儿园1间,镇级卫生院1间。
游溪镇
游溪镇位于县城东北部,属乳源3个瑶族人口聚居镇之一。镇域总面积133.6平方千米,耕地面积716.2公顷,林地面积12553.6公顷,森林覆盖率93.9%。镇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西南距县城18千米,南距一六镇7千米,北距桂头镇6千米,广乐高速、省道250线(乳桂线)贯穿而过,距广乐高速公路出口3千米,距京珠高速公路出口18千米。全镇户籍总数3651户,户籍人口12864人,其中瑶族7343人,占总人口的57%,农业人口12501人,占总人口的97.2%。镇域辖11个村委会(汉族3个,瑶族8个),74个村民小组,1个社区居委会。2018年,全镇国民经济生产总值2.5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9117元。全镇11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全镇三分之二属瑶族山区,三分之一属丘陵平原地区,汉族丘陵平原地区盛产水稻、槟榔芋、黑美人西瓜、甘蔗、花生等农经作物,瑶族山区盛产木材、山棕、冬菇、竹笋等。镇域内有八一瑶族新村、新会村,中心洞政研瑶族新村、冷水岐木笼博爱瑶族新村、营康新村等具有瑶族风情的特色村寨。
东坪镇
东坪镇是乳源瑶族自治县3个瑶族镇之一,2005年5月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原龙南镇与东坪镇合并,重新成立东坪镇。现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4公里。全镇区域面积为359平方公里,集瑶区、山区、库区和生态发展区为一体。下辖1个居委、10个村委会,80个村民小组,共3184户,总人口为13016人,其中瑶族人口7158人,占全镇总人口的54.99%。镇内交通较为发达,京珠高速公路、国道323线、省道S258线、坪乳公路贯穿而过。全镇人均耕地面积仅0.4亩,森林覆盖率93%,为典型的山区地貌,有“八山一水一分地”之称。
一六镇
一六镇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北部,北距桂头镇13千米,境地东邻韶关市武江区,南邻乳城镇,西邻东坪镇,北邻游溪镇。镇政府驻地一六村委,距武广高铁韶关站35千米,省道广乐高速1线、省道250线穿镇而过,县道322线、359线交叉口位于镇区中心,距京港澳高速公路乳源出入口12千米,距离广乐高速乳源出入口7千米,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乳源瑶族自治县三个平原乡镇之一,全镇总面积84平方千米(其中总耕地面积15441亩,林地面积5855.8亩,森林覆盖率76.3%),辖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有63个自然村(其中瑶族迁移自然村30个),95个村民小组。镇有户籍总数5333户,户籍总人口17574人,其中农业人口17052人。镇内设有中学1所,完全小学1所,村级小学3所,幼儿园4间,在职教职员工200人。镇级卫生院1间,村级卫生站7个。
特色产品:槟榔芋、大棚西瓜、银辉香瓜、白玉香瓜、沃柑、皇帝柑、三红蜜柚、蓝莓、有机大米等。特色美食:芋头鸭、麻辣花生豆腐煲、辣椒拌凉菜、辣椒花鱼、窄粉以及一六米酒等。
洛阳镇
洛阳镇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东经113.2度,北纬24.41度,东与本县东坪镇、大布镇、韶关市武江区江湾镇交界;南与英德市波罗镇、清远市阳山县江英镇相邻;西与阳山县秤架瑶族乡接壤;北靠五指山乳阳林业局,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南岭重要水源涵养地。
因机构改革需要,2005年5月,原洛阳镇与古母水镇合并成洛阳镇。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4.5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全县面积最大的镇。
境内生活着汉、瑶、畲三个民族同胞,辖1个居委会,12个村委会,91个村民小组,121个自然村,总人口10613人,其中少数民族1049人。主要语言:客家话、阳山话。先后获得“广东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专业镇”“广东省依法治省先进工作单位”“广东省绿色示范镇”“广东省第三届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韶关市文明镇”“韶关市抗冰救灾先进集体”“韶关市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乳源瑶族自治县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被县评为“护林防火先进单位”。
大布镇
革命老区——大布镇地处粤北山区岭南山脉深处,跨东经113°08′,北纬24°32′,东与武江区江湾镇交界,南与英德市波罗镇相邻,西、北与本县洛阳镇相连,四周群峰叠翠,山清水秀,是典型的石灰岩高寒山区镇。平均海拔600多米,气温适宜,年均气温18.7℃,全年无霜期286天。水资源丰富,年均降雨量为1995.6毫米。地域面积220平方公里,全镇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为14049人,共2946户,其中农业人口有2758户。
主要语言为客家话、四会话。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东大峡谷坐落于本镇。主要特产有鲜嫩爽口的大峡谷玉笋、久煮不烂入口爽甜的大峡谷腐竹、色泽光鲜香软甜口的大峡谷番薯干,被誉为“乳源三宝”。
近年来,大布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农旅小镇”的发展定位,引导农民转变思想,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响应政府提出的“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号召,打造山区品牌,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整个革命老区呈现出一派团结奋进、勤劳兴旺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