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读书

谷雨滋润,读书明理。读书明理之要在默识心通。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明儒程颐说:“大凡学问,闻之知之皆不为得。得者,须默识心通。学者欲有所得,须是笃,诚意烛理,上知,则颖悟自别。其次,须以义理涵养而得之。”

读书可以致知,致知了然于心,可以穷理。之所以读书重要,就是指书中所阐述的义理的重要。想要领悟那些超然言外的意义,就须要有人生的体验,只有在细读人生大书之中,体会深刻,才能意会那些言传的不尽之意。宋儒张九成《横浦心传》中记录:“看古人书,有入意处,便觉与古人无异。只为今人多不是胸中流岀,与纸上遂不同。”因此,读书要入心,内化于自己的见识,然后一一从自家胸中流出。

读书要专心致志。唯有专注,然后心才可定。遗憾的是,大多数学者读书仅仅只是积累所谓知识,常常移心不定,不是为修己读书。总感觉是为他人而读,徒有讲说而不切己身,被文字所拘所惑。

人的一生需要阅读的书分为三类:一是娱乐消遣类;二是所学专业类;三是修身养性类。一、二类书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自行选择,第三类书是统一的。当今,微信流布许多生活箴言式的读书摘要,支离破碎,其实是不明为学之宗旨,误人误己不浅。宋儒张浚在《鹤山集》中指出:“留意圣贤之学,爱养精神,使清明在心,自然读书有见处,以之正身正家,而事业从此兴矣。”他以警示大家,读书要读圣贤之书,圣贤之书是万世做人之准则。

读书不可有执于私意,有私意就是自信不及,难以自立,终难入道。什么是执于私意,在《陆九渊集》中说:“人心有消杀不得处,便是私意,便去引文牵义,牵枝引蔓,牵今引古,为证为靠。”读书更不能心有所累,切勿有强记求速,夸多斗靡之心。

读书要做到循序渐进。读经典之书要慢慢细致的去读,贪多无益,不要为了读而读。善于读书的人是把握书中的言外之意,明其理而不为其文字所惑,仔细地思考书中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深刻意味。需要记住,是语言乔装了思想,而思想只有落到实处才有意义,达到知行合一。初学者,往往着迷于华丽之辞藻;继之者,欣喜于一得之见解;只有知止者,能实证于具体之行为,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到达这种境界亦非易事,会有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读书,当虚心平气,以徐观义理之所在,不带个人先见,然后自然有得。

最后,读书要破除一切时文之说,关键在于去掉一切得失之心。宋儒陆九渊在《陆九渊集》“与侄孙浚书”中说:“得失之心未去,则不得;得失之心去,则得之。时文之说未破,则不得;时文之说破,则得之。不惟可使汝日进于学而无魔祟,因是亦可解流俗之深惑也。”有破才能有立,破时文之说、得失之心,才能立自信之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华杉 1037个笔记自序 学到几千年圣人传下的那一点真骨血改掉几千年人人都有的那几个老毛病王阳明的学问,核心是知行...
    阳明AI阅读 568评论 0 1
  • 纠缠不清的学而时习 《论语》的开篇写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书如羽斋阅读 1,680评论 0 5
  • [原文] 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 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
    汉唐雄风阅读 3,285评论 0 5
  • 笔者写下这个题目,可谓诚惶诚恐,深感要对一代大儒的思想有所评判,力道仍非常浅薄。能写这篇文章,缘于读梁漱溟先生的书...
    云之汉阅读 5,227评论 0 15
  • 今天与友人说起了王阳明,我也来了兴致,便整理以下文章,略有点长,感兴趣可以看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
    钟东妃子笑阅读 73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