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瓷韵,茶瓷并举,褐色泥土中孕育出的是千年瓷器,连绵茶山里流淌出的是万里香甜。这里是浮梁,一个名字溢出水汽的地方,“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便有了浮梁县。
那时的景德镇还未“出生”,浮梁县却已经以高出同级别县丞两个等级,成为全国独一份的存在,五品县官管辖之地。原因只有两个字“纳税”,我国古代能称为最赚钱的贸易商品只有三种,丝绸,茶叶和陶瓷,陶瓷自不必说,现在的景德镇就是当时的浮梁,你可能听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朝时期的浮梁每年茶叶税款即占全国的八分之三,可谓是繁盛一时,无人能出其右。
买得票进入浮梁县衙,历史文化长廊并不是矗立在左右的立板,而且平铺于地的笔直瓷廊,白底蓝面,被雨水冲刷异常干净的白瓷板上如同浮雕般的浮梁历史,深沉厚重延伸向前,一眼望不到边的长,彰显瓷都之源的历程。穿过长廊,城门楼后的石塔异常醒目,名为红塔却未有红色,只因砌结塔身时用的封砖灰浆中的成份除石灰、糯米浆和砂土外,还有红土壤,在风雨的淋洗过程中,灰浆中红壤不断外溢,逐渐把整个塔身染成红色,所以青砖塔终于变成了红色。这座“红塔”自建成以后便以其身高和历史成为了“浮梁城徽”,古老的浮梁印在它斑驳的塔身。
平遥县衙里摩肩接踵的游客,劝退了我对于内部结构的探索之心。今日的“江南第一衙”,却敞开了大门只迎我。官至五品的县衙,气派非凡,大却不空,正可谓“一座县级衙,半部官文化”,犹如博物馆般详尽记述着历史与文化,置身其中,恍如穿越。仪门后宽阔的衙院两侧是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六房与朝廷的六部对应,是县丞直属的办事机构。大堂的摆设如同我在电视上看得到一样,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过去“角色扮演”,一派欢闹,冲淡了这座威严之处的冷素之气。
以皇帝年号命名一座城市,这种“殊荣”只有景德镇,这座原名昌南的瓷都,因瓷享誉世界,今天我们以瓷寻史,只有中国陶瓷博物馆可以实现吧。
自宋真宗后,元明清三朝时期瓷器的演变,是中国瓷器的进化史,也是景德镇历史前行的坚实步伐。元代遗存的瓷器颇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瓷胎粗松,釉色僵硬,所以存世较多。这一时期,景德镇的烧瓷工匠,将只用高岭土的一元配方,发展成为加入了瓷石的二元配方,使得瓷胎称为可以进行大器制作的细腻原料。瓷器的发展以生活的需要、贸易的发展和帝王的关注为方向,官窑主要是服务于帝王,宋元已有的官窑至明朝体系更为完整,甚至有时皇帝会亲自参与瓷器的设计,这使得陶瓷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清代随着国力的全面昌盛,瓷器也登峰造极,彼时的景德镇也达到了辉煌之顶,康熙五彩,雍正粉彩,五光十色,纷至沓来的千姿百态,彰显得是王朝的生机勃勃,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珠山八友”并非指具体的八个人,以民国初期的“月圆会”为起点,这个文化流派在景德镇陶瓷艺坛活跃了近百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将一腔爱国情融入到了瓷器的创作中,他们不仅是瓷艺家,也是艺术家,更是爱国者。景德镇是一座城市,景德镇是一个符号,景德镇是一个静静见证历史的存在。
十五分钟的匆匆,我在仙人洞内“奋力”穿梭,天然的洞穴提供给先人们栖息之所,以此为基开始了最早期农牧生活。他们告诉世界,最早的陶器在中国,洞内遗留下的数万年的水稻栽培痕迹,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