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的习惯:成功富人们的日常习惯》作者Thomas Corley花了五年时间,对233名富人和128名穷人的日常行为进行了跟踪和分析,发现了一个简单的奥秘:富人之所以能有钱,是因为他们有着与穷人不同的思维模式。
富人考虑的是多花=多赚,穷人的经济学概念是多多攒钱,少用=多赚。即使有钱,也不愿意冒险,他们最中意的是鸡生蛋,蛋生鸡。
一个人想多赚钱,就必须充分调动身边的资源,这一点很多人都懂,可是他们忘了,钱也是一种资源。想要赚取更多,就要将手中的金钱利用最大化。
把钱存起来是不是利用最大化?
当然不是,金钱好比血液,只有在体内流动才有意义,才能维持生命。如果血液堵在血管某处,结果可想而知。
你把钱存在银行,支付宝,表面看来安全又收获了一定利息。
让我们来计算下,支付宝现在的利率4.0%左右(已经不错了)。
你知道现在每年的通货膨胀是多少?5%—6%
这就意味着每一天你的钱都在贬值,今天的100元明天就不值100元。
况且你把钱存起来,就是拱手送人让别人把金钱利用最大化。
查理·芒格有句名言:凡事要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既然把钱存起来,是没利用好,那反过来就是得把它花掉才对。花掉并不是胡乱花,而是要花的有价值,让每一分钱都成为未来的财富。
比尔·盖茨说:“巧妙地花一笔钱和挣到这笔钱一样困难。”
那怎么花才算是将金钱最大化利用呢?
长期活跃于金融界日本人气MBA导师——野口真人,先后在瑞穗银行、摩根大通、高盛任职。他的著作《学会花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花钱的1个基本原则,常见的2个影响因素。
一个原则
花钱的决策原则非常简单,就是衡量得到的价值是否大于价格。
“价值”大于“价格”时就购买;“价值”小于“价格”时就暂时观望。
《学会花钱》的原则非常简单,可是如何弄清楚价值与价格。
野口真人认为,必须考虑将来现金流量会怎样变化。
“将来产生的金钱”被称为“现金流量”,某项投入能带来多少价值,是基于其将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数额。
物品、项目、服务的价值,都取决于它们能创造出多少现金流量。
在日常生活中,钱包被分为三大类型,分别是“消费”“投资”和“投机”。
所谓消费,是指为了满足欲望而购买的行为。
这个很好理解,平时买的衣服、鞋袜、化妆品,吃饭,汽车,旅行等都属于消费。
消费本质上是为了个人情感上的满足,也就是效用,变美,方便,快捷,甚至是攀比心等。
因此消费要考虑购买后得到的效用(满足程度)与价格是否匹配。
投资是指为了提高将来的生产力而投入的行为。
考取资格证,加入成人再教育,学习一项新技能,理财……不断积累竞争资本,期待它日后带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回报。
注意:你购买了书籍,报了培训班,却没有学习,实践,这不叫投资,只不过是满足你欲望的消费而已。
最后一个“投机”,百度汉语解,利用所谓“时机”牟利。
典型例子就是赌博。竞轮、赌马、轮盘、麻将、扑克、柏青哥,甚至彩票、六合彩等都可以归类为投机。
消费,投资,投机,哪一种才会持续创造出现金流量的能力?
显然投资>消费>投机,所以我们要适度消费,提高投资,避免投机。
深入思考,你会发现一个人的价值,并不是由他拥有的财富总额决定的,而是由他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大小决定的。
无论是以何种形式,无论承担什么责任,能够通过投资、消费以及工作持续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只拥有钱的人,会成为嫉妒的对象,未必会成为被尊敬的对象。
人们尊敬、羡慕的是一个人拥有的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而不是他拥有的金钱。
换句话说,你尊敬的是富二代?还是创业者?
所以我们要掌握的是通过花钱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2个影响因素
现实生活是复杂的,不会完全按规则出牌,所以花钱时要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个是时间,一个是概率。
人类感知时间的快慢,会根据心情、年龄的不同而改变。
同一首音乐,在安静或开心时,会觉得它节奏快,如果在劳累或烦恼时,会觉得节奏慢。
小时候过的慢,年纪越大觉得时间越快。对于一个五岁的孩子来说,一年是人生的五分之一,而对于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来说,一年是人生的七十分之一。因此,后者会感觉一年过得更快。
由于个体对于时间的感觉有很大不同,所以,相同的时间带来的效用也会因人而异。
如果你20岁了,考虑到晚年,可能会选择四十年的投资方案。
但如果你七十岁了,情况又会如何呢?可想而知,四十年后收到200万元,对你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你甚至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一百岁。
所以年轻时要把时间拉长看,考虑未来的现金流量的效用。
你每年投入1万元,若每年投资回报率都有10%,20年后就有57.275万元。
这就是时间作用下复利的力量。
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消费获得效用只要比现在晚一点点,就会感觉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对未来的延误却并不会那么在意。
举个例子,你看上了某款大衣,店主说10分钟调过来和可以预定,下周取,时间上的损失只不过是后者的1/1000。但是,从感受到的效用来说,当下的10分钟比一周,痛苦要大得多。
美国斯坦福大学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个著名的棉花糖试验。一群孩子,每个人分一块棉花糖,并告知他们,如果能等15分钟之后再吃,就可以得到另外一块作为奖励。
有些孩子迫不及待吃掉了,有些孩子选择忍耐。14年之后,那些选择等待的孩子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上,都更为成功。
所以我们在消费时要懂得延迟满足,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
在你的钱包中还会有迷惑判断的“歪曲硬币”——缺乏概率和平均数相关知识。
大脑虽可以推导出合理的概率,但你根本没想过用它,而是相信自己的直觉。
最著名就是“三门”问题。
某节目猜奖品,有三扇门,只有一个门后有大奖,参赛者选好一扇门,主持人再打开另一扇门,发现是空的,主持人问换不换猜另一扇门?
答案是换,不换中奖率是1/3,换是2/3,按逻辑是毫无矛盾,但是完全违背直觉。
彩票的中奖率那么低,为什么还是如此火爆?
要知道“几乎为零”并不等于零。与之相对,“几乎确定”也并不等于确定。
行为经济学的鼻祖丹尼尔·卡尼曼提出:
“人们对于较低的概率会反应过度,对于较高的概率则会反应不足”。
也就是说人们会高估一等奖中奖率几乎为零的概率,低估不中奖这个很高的概率。
又好比押大小,大和小的概率每次都是50%,连续五次都是大,你就会认为第六次极可能是小。这叫作小数定律,也被称为赌徒谬误。
赌徒谬误(小数定律)被认为是人们误解“回归平均”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会将“回归平均”错误地理解成
对于一个我们期待的结果,如果这一次出现了一定偏差,下一次一定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这也是为什么赌博的人越陷越深?
一直输,一直输,这次也该赢了吧。这种想法实乃人之常情,甚至看上去俨然真理。但是,就算连续10次硬币都是正面,下一次正面的概率依然是50%。
加之人们在面对损失时,有时会故意冒风险。认为反正也是输了,投入了那么多成本,即使再多输一些,只要有一次能中奖,一切就都有回报。
那些曾经投入的成本经济学称之为沉没成本,已经失去、无法挽回。
从决策的角度看,以往的成本虽造成了当前状态,但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是考虑过去的成本。
假如你去电影院看电影,看了10分钟后,不喜欢,再看10分钟,更加失望。你会放弃浪费时间,还是继续忍耐着看完电影呢?
正确的做法是不再去想已经付出的票钱,聚焦于当下,当你对电影不满意时,就应该抽身离开。
小结
好了,让我们来锤炼一下,想要越花越多,就要正确的 《学会花钱》,学会区分消费、投资、投机三个钱包,并用效用判断消费,用现金流量的价值判断投资,学习概率及统计学相关知识,提高投资的能力,让每一分钱在未来都发生核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