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得涓涓山溪水,抒我浓浓女儿情

                ——杨冬萍女士散文谈片


        这是一篇拖了好长时间的文章。2014年年中,当我读到杨冬萍老师的一些文字的时候,就为她的文章所吸引,进而想写一点什么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杨老师很谦虚,说自己的文章不怎么样,不要浪费了我的时间。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她才将自己的博客地址告诉我,后来又怕我翻看博客麻烦,还整理了其他一些文字,一并打包从邮箱发出。然而,由于各种主观的与客观的原因,当然,主要还是我一则是懒惰,二是怕写不好,所以,开了几次头,都没能完成。虽然她不会说什么,但我总觉得欠了笔债似的,心里一直惴惴的。

        《散文津市》决定出一期“半边天”专辑,我觉得是个机会,于是再次动了这个念头,不管怎样,得了了这个“愿”,还清这笔“债”了。   

                      (一)

        初读杨冬萍的文章,便为她文章中显现的书卷气所动。她的那些文字里,时不时地恰到好处地引用古诗文中的名句,使得文章“文气”十足。

        比如《碧玉》,由在街头买到一盆名为“碧玉”的花而想到崔护的句子“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热烈,以及此后“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的落寞。并由此引申开去,表现如今环境里自己的那种“在过,就安心”的洒脱心境,既在其中,又跳脱其内,境界则不言而喻了。

        再比如《清秋》,在秋天的一个夜晚,她与友人听到原野里蟋蟀的鸣声后,想到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所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进而又由古今之不同,想到读书的环境与媒体的变化,想起这样的句子,“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无酒则已,有则必当饮;无名山则已,有则必当游;无花月则已,有则必当赏玩;无才子佳人则已,有则必当爱慕怜惜。”最后,水到渠成的发出自己的心声:“读几本好书,看几处美景,与懂得的人说一些话……”

        所以,起先我想写她的时候,给她的定位是,恰如一民国时期女子,着一身素淡雅致旗袍,袅袅婷婷地彳亍在江南朦朦胧胧的“雨巷”中,而那旗袍上的装饰,则是一首首从诗经开始,继而是楚辞,然后是唐诗与宋词以及元曲的经典名句绘成的写意国画。

                      (二)

        读到这里,如果有人以为她似乎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只是一个侧面,而且只是一个小小的侧面。其实,她的文字里,烟火气还是很浓的。

        让我们来读读《那时,年味》里的几个段落吧:

        “记忆里的年味是厨房里香气扑鼻的灶台,是堂屋里哔哔啵啵的火焰,是一路上狮子龙灯的跳跃,是大年初一床边簇新的衣裤鞋帽……”

        “那时,才到腊月里,家家户户都忙开了。杀年猪、打糍粑、熬麦芽糖、打豆腐米豆腐……炒花生瓜子切芝麻糖米泡糖,准备各样吃食。各种糖食用坛子装了,封上口,只等过年的时候吃——不过小孩子是防不住的,也会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吃一点。”

        更有趣的恐怕就是写舞狮子的那段了:

        “除了打三棒鼓、打渔鼓的,更热闹的要算舞狮子舞龙的了。远远地听到锣鼓响了,就知道狮子龙灯来了,除了他们自己浩浩荡荡一班人,后头还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在锣鼓声里一路嘻嘻哈哈好不热闹。这时主人就要准备好鞭炮和红包了。若遇上主人家殷实,表演的时间自然就长一些,狮子还会表演飞桌子,倒立什么的。表演狮子头的都是身强体壮还会几下子的青皮后生,若恰巧哪家当年娶了新媳妇,又恰巧挤在人堆里看热闹,一不留神就会被罩进狮子头里,至于那红火火的瞪着大铜铃眼睛的狮子头底下究竟发生了什么,旁人自是看不到。一会儿满脸绯红的新娘子又被放出来了,低垂着头疾步躲到一边去了,这时过年主家自是恼不得的,看热闹的就在一旁哈哈笑着。”

        看看,这烟火气确实挺足的吧!简直就是当时农村现实生活的浮世绘。

        作为女性,杨老师对生活的观察是很仔细的,而她的文字描写也是很细腻的,一朵花,一颗草,一片景色,乃至一个小动物,在她的笔下都是活灵活现的。

        别的不说,我们且看那篇《苦楝树下的狗》吧。

        其实,她写了前前后后两只狗,第一只是她五岁那年,家里养的那只“油毛水滑,泥鳅一样活泼地在屋里屋外游动”的黑狗。那只狗,被一些人捆绑着用铁器残忍地弄死了,吃掉了。那时候,她是那么地无奈与无助。

        第二只则是几年之后,那只后来被证实的确是猎狗的长得并不好看的大黄狗。

        “那条大黄狗抬过来了——它不肯自己走,或许又怕它记住路,偷偷跑回去——只得把它装到麻袋里用一根木棒抬了过来。

        “我至今仍不懂得一只成年的狗背井离乡的悲伤。它眼神忧伤地半坐在陌生的苦楝树下,望着通向远方的那条路。一开始它是拒绝吃食的,但好歹自己家里的小主人跟过来了,也不能太不给面子呀。不几天就熟了,那时乡下的狗似乎都没有名字,我们就叫它狗。生下的孩子都是猫呀狗呀随便给个小名,谁会有闲功夫去给一只狗取个名字呢?”

        这样的描写,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没有细腻的情感,若不食人间烟火,的确是难以写出来的。

                    (三)

        古人说,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时候的书不多,行路也比较艰难。而现今可读的书更多了,人们却似乎懒得去读,只浏览一些“快餐”文化;路也好走了,人们却不大注意路上的风光,正如有人说那些旅游者“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了景点拍几张照”而已。

        杨老师是读书的,这从她的文字中能够看出来。她初始只有中师学历,而且年龄还小,十多岁正是贪玩的时候,我想,在学校里读到的中外古今的作品估计是并不会很多的,即使读了,理解能力也还是不够的,但她的文章中却正如上文所说,文气很足,若没有此后大量的涉猎,靠几本什么唐诗宋词的所谓“阅读词典”,断章取义地是决弄不那么恰切的。

        还有,如今人们到处旅游,大多拍点照片,发发QQ、微信什么的,表示自己已经“到此一游”,到朋友圈里求得几个“点赞”以得到心理满足,很少有人认真地记下点什么,更懒得提笔成文,写下当时的情感什么的。

        而杨老师则不同,从她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她到了省内外的很多地方,而每到一处,她几乎都有文字的记载,这些文字,既写看到的美景,也写遇到的各种人物,当然更是免不了抒发自己的情感。

        比如写游花岩溪:

        在铺满夕阳的湖上,我们坐一只船,缓缓漂在水波之上。两岸的山渐渐成了暗色的剪影,生出些神秘来,山不高,林木也不茂盛,却也是有趣得很。

        有巧笑的女子立于船头,在水风里任那格子的围巾飘起来,灵动的面容便成一帧风景。大哥在船上侃侃而谈,说历史,说人文,说哲学,说许多许多我所不熟知的东西。在一路风景中走来,我想,我们更是深深钦佩着他的吧。

        再比如写边城茶垌:

        终于,来到这梦中的湘西边城,来到这个真正属于翠翠的边城,是抵达一片爱的净土,还是在寻找一个美的灵魂?我同样无从回答,心里只有一片隐隐的慰藉,我来到了边城,我在那轻轻摇晃的渡船上坐了许久,我在这宁静的山水间沉醉了许久。这样,也就够了,足够我在长长的一生里细细地回味。

        挥之不去的茶峒山峦、云天、斜日、花树、崖草、吊脚楼和摆渡船…… 这美丽的寂寞的城!心事难言,终是不能自已……

        这样优美的风景,这样深沉的感情,这样灵动的文字,简直就是诗啊!读这样的文章,真真切切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四)

        其实,杨老师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她记叙一位同事的作品的篇名——《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中所说的:灵魂有香气。

        那篇文章我以为大约是应景之文——为了表彰先进而用,但却又与那些大路货的“先进材料”大大不同,那是用“心”写出来的,其中充溢着作者浓浓的感情。而这感情的来源,除了文中主人公的事迹的确感人之外,我以为,与撰写者自身的经历与情感息息相通有着极大的关系。

        我不大了解杨老师的工作情况,但有两点是可以证明她肯定是个不错的老师,一是,他原先是在乡村小学,而今却是在市区的重点学校,这些年,从乡下进城的年轻老师确实不少,但在市二小站住脚也是比较不易的。第二,我们可以从她的一些文字中看出,她是极有爱心的,因为一个好的教师,对孩子的爱是搞好教育的根本起点。古人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杨老师对自己的女儿是倾注了满心的爱的,这从她的不少文字里都可以体会得到。

        女儿自幼体弱,娇气。有时候实在被她弄烦了,高高举起巴掌,她则牛皮糖一样地贴过来,一副嬉皮笑脸的样子:“妈妈,轻点打。”那巴掌也就在哭笑不得里悄然落下了。

        常常她会忽然地亲我一下:“妈妈,我爱你!”其实,我也一直对她说:‘我爱你!’爱与被爱的温暖就这样被我拥在怀中。

    ——(《亲爱,亲爱的宝贝》)

        在女儿几次三番的请求下,我给她买了只黑色的小兔子。用笼子养在阳台上,让她自己负责给兔子喂食。每天一大早女儿就起来去看她的小伙伴。一次,看她抓了小兔放在一只纸盒子上,一手拿了一截黄瓜,对着小兔子俨然一副大人的样子说:“吃。你要乖乖吃啊!”那样子,真让人忍俊不住。

                    ——(《纯净的心》)

        笔者曾经在不经意间听到过两位小学女教师的对话,因为时间太过久远,原话已经记不清,意思是,对自己的孩子都懒得罗里吧嗦,还哪里有那么多耐心管别人的孩子?我当时轻轻地说了一句,那你当初又怎么选了这么个当老师的职业呢?看见是我,她们轻轻地吐了下舌头,停止了对话……

        从杨老师的不少文字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她对自己孩子的那份深深的爱,由此大概能够推断出她对自己的学生是用爱心来教育的,我想,这应该不算是主观臆断吧!

        先认真做人做事,再精心策划为文。我想,这应该是杨老师的初心,也可以算做是对她的写照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544评论 6 50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43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2,764评论 0 353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193评论 1 29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216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182评论 1 299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063评论 3 41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917评论 0 27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329评论 1 31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543评论 2 332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722评论 1 348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425评论 5 34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019评论 3 32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671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825评论 1 26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729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614评论 2 35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