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就是你在做,他在学
人其实有很大部分没有被自己认知到。
比如我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一直不是坚持的坚持特立独行到现在。
二十几载,除去极小不懂的年龄,至少也有二十年。这二十年我是如何就这么自顾自地特立独行走过来的?是因为小时候的“启蒙思想”么?
姑姑拿回来的名著(那时她们还是大学生),里面塑造的都是特立独行的女性。
《前夜》里面的女主角本是贵族,却并未像贵族小姐一样,凭借家室嫁个有钱人安稳过一辈子。而是有自己的想法,最后尽管吃尽苦头,但于她而言,这就是她要做的。
苦难毕竟只是其中无法完全控制的,有一定偶然性,加历史的必然性的事件。
《茶花女》,小小的弱弱的女性却能够做自己,而不是屈于在外人(观察者、大众)眼里无法抗拒的“淫威”。
如若是真,这说明启蒙思想的力量,它是潜移默化的。
虽小时候的我不能完全理解这些思想,但就像一颗种子,种进了幼小的心灵。
第二点,家人的影响。不懂事的时候爷爷遭遇了一件事,而事后爷爷一心扑在改变整个家庭、后代的生活、教育上。
这大概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教我遇事解决事。
而不是消沉、逃避、抱怨,这类在我心里都没有痕迹,所以我会常常诧异别人的抱怨,一眼看出别人的逃避,觉得无法理解。
回想起来,家人并未刻意教我,而爷爷的奋斗史也几乎可以算是偶然事件,被外界激起来的。
其他时候,都可以说是放养。
那个年代,尤其还是小地方,也不存在被迫学习、必须要考多少分,补课,必须参加什么兴趣班。都是自己想参加学校老师免费另开的兴趣班,愿意去就自己报。
我自己权衡一下,报了阅读班,成绩极少让家人操心。
再看现在姑姑对侄儿侄女的教育,可谓煞费苦心。
面对侄儿的那位经常还会叫侄儿请假去全国各地玩(配合家长休假时间)。山珍海味,小小年纪,对比我们那时,够幸福吧。可是学习偏中等,经常被逼去补课。管得极严格。
而在我眼里,这位侄儿绘画有天赋。他们显然不看重这一点。
如今,侄儿表面装乖,背地却不当回事。
有时,真的不在于教育多少,投入多少,而在于榜样。家长自顾自地努力,儿女早已种进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