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末期,有一群人,眼见国家危亡,必须唤起大多数民众来共同负担救国的责任。他们知道民众不能不教育,但中国的古文古字是不能广泛教育民众的。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日本,发现日本小学使用五十假名对教育促进非常有用。受西方和东方的两种音标文字的影响,中国维新派渐渐觉悟到字母的重要性。
戊戌变法的一个领袖王照,隐居天津,创造了“官话字母”,共六十多个字母,用双拼法,专拼白话文。王照的字母运动在当时得到很多名人的赞助,北洋大臣袁世凯、桐城派领袖吴汝纶都是王照的支持者。后来,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建议,推行拼音文字,当时的教育家们召开“读音统一会”,大会开了三个月,争论很激烈,结果是制订了三十九个注音字母,于是前十年流行的白话拼音就都不能用了。之后,民国教育部又公布了“国语罗马拼音法式”,于是国音字母有了两种形式:一种为古字的注音字母,一种是国语罗马字。
胡适总结三十多年的拼音文字改革,总结了失败的三个原因:首先,三十多年的努力,没有找到一种公认的标准字母,各种拼音方式层出不穷,这是拼音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其次,编写字母的学者没有勇气主张废除汉字,全部改用字母拼写,这就造成一种心理,那就是士大夫阶层是聪明的,用汉字汉文;而普通老百姓是愚笨的,没有资格学汉字,那就去学简化后的字母拼音。可是老百姓绝不甘心去学士大夫看不起的拼音文字,因为他们也希望能考科举,去当官。最后,拼音文字必须用“白话”做底子,拼音文学运动必须是白话文学运动。提倡拼音而不同时提倡白话文,是单有符号而没有内容,所以注定是不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