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一个朋友在聚会上突然安静下来。别人问她怎么了,她笑笑说:“没事啊,我只是有点累。”
可我知道,她刚接到一通让她心情跌到谷底的电话。她没说,是因为她怕气氛尴尬,也怕被人觉得“矫情”。
成年人最擅长的一句话,就是“没事”。其实往往不是没事,而是——我知道,就算我说了,别人也不一定接得住。
为什么我们总是假装没事?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要“懂事”“乖”“别给别人添麻烦”。
于是我们学会了:受委屈的时候先忍下来,告诉自己“算了算了”;不开心的时候用笑掩饰,怕别人觉得你情绪化;明明很需要安慰,却说“我没事,你忙你的吧”。
我们以为这是成熟,其实是一种防御:如果不说,就不会被忽略;如果假装没事,就不会显得脆弱。
长久下来,我们就把“隐藏情绪”当成了本能,甚至习惯到——连自己都忘了,原来我有权利说我不好。
假装没事,其实在消耗安全感。安全感的核心,是“我可以被看见,而不会被否定”。
可当你一次次假装没事,你的世界里会慢慢出现一种错觉:我的情绪没有价值。我的感受不重要。我说了也没人在意。
这种错觉,会让你越来越孤立自己,甚至在真正遇到重大打击时,你会下意识地“一个人扛”,因为你早就不相信有人会在你说“我不行了”的时候,停下来抱你一下。
小陈,工作中总是默默做事、按时交付,从不抱怨。有一次她在项目中被不公平地甩锅,本能反应还是说:“没事,我再改改吧。”
直到有一次,她鼓起勇气在复盘会上直接说:“这不是我负责的范围,这样让我很难受。”她本来以为会招来冷场或指责,没想到领导第一时间道歉,并帮她澄清了责任。
她说那一刻很震惊:原来我不假装没事,也不会立刻失去别人对我的好感。甚至,有人会因为我的诚实,反而更尊重我。
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安全感不是来自“不让别人不舒服”,而是来自“我可以真实,而关系依然成立”。
如何让自己“可以不用假装没事”?安全感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你在关系里一点点试出来的。
可以从三个小动作开始:
【允许自己在信任的人面前表达情绪】~不必一上来倾诉所有,只需要试着说一句:“我有点难过”,看看会发生什么。
【区分“表达”和“要求”】~表达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现在的状态,不一定是让别人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减少压力,也降低被拒绝的恐惧。
【在关系中寻找“接得住”的人】~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打开自己。安全感的关键,是在对的人面前卸下伪装,而不是对所有人都坦白。
成年人的安全感,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有问题时,我不用先骗自己没事。
当你在某段关系里,能放心地说:“我不太好”,而对方不是嫌麻烦,而是愿意听完你想说的话,那一刻,你就得到了最稀缺的安全感。
所以,从今天开始,别急着说“没事”,先问问自己——我是真的没事,还是不敢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