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的勇气

生与死的哲学,有些人一辈子也参不透。

01

我真正感受到生与死是在12岁时,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年纪,因为我的母亲在那一年永远离开了我。

母亲在1998年查出了乳腺癌,两年间与癌症的斗争耗尽了她的生命。弥留之际,她在我耳边费力的说出了六个字——我的病全好了。彼时的我年纪尚幼,无法体会这其中的意思,只是脑中一片空白,不知所措。

那天正值小年,夜里大雪纷飞,迎接灶王爷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我不记得自己是怎样被架回了家里,后来又怎样办完了母亲的丧事。甚至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觉得她只是出了远门,终有一天会回到我的身边。

成年之后,每逢小年夜的鞭炮声响起,不断震彻我的还有母亲临终前留下的那句话——我的病全好了。

这句话横跨了生死,满满的是一个将逝之人对生的渴望。

有时候,面对生死,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02

我有一个朋友,他曾有过一次濒死体验。

他是严重的过敏体质,酒精、牛奶、花粉、大麦、荞麦……通通过敏。当年他还不知道自己大麦过敏,有一天误喝了大麦茶,后来直接被拉去医院抢救。

他说,有那么一刻,似乎是自己的意识悬浮在了身体上方,静静地看着自己的身体。周围的一切都异常清晰,只是自己却动弹不得。直到一束强光过后,醒来时人已躺在了病床上。

后来,医生和他说抢救的过程万分凶险,曾有那么一分钟,他甚至停止了心跳。
我们聊起此事时,我问他:“你的意识离体之后,有什么感觉?”

他说:“在那段时间里我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许多人和事如过电影般闪过眼前,场景画面十分清晰。”

“那意识回来之后呢?”

“如释重负。”他长舒了一口气说。

如今的他活得很乐观,按他的说法,自己是死过一次的人,早已顿悟,知道如何敬畏生命。

我倒是觉得,也许在那一刻,他勘破了生死,才知生的可贵。

03

我们都活在这个世界上,然而许多人却没有明白活着的意义。我们总觉得会有明天,所以今天可以虚度光阴,得过且过也无妨。

可是,真的会有明天吗?

我相信2008年5月12日之前,汶川的人们并未觉得“明天”有多遥远,但是那一刻的山崩地裂,数万人的“明天”竟也成了一种永远的奢望。

由生到死不过顷刻。如此这般,细思极恐。

电视剧《琅琊榜》里,夏江提审梅长苏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死了,可就什么也没有了。诚然,终将死去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待依旧活着的自己?

04

我的回答是:向死而生。

死,是每个人的终点。时钟的每一次摆动,我们便离死亡又近了一步。我们不知道这个倒计时有多长,几天,几个月,或是几十年。那么,既然尚未到终点,便应该过好当下。

常回家看看,不要总觉得父母身体还硬朗,世间名利总可以失而复得,亲情却是一去不复返。就好像这些年我曾无数次猜想,母亲患病的两年间若是多做点什么,是不是就可以挽回她的生命。然而终是猜想,错过便是过错,让人追悔莫及。

善待身边的朋友,假设明天你或者他将离开,你们之间是否还有什么牵绊与隔阂?如果有,请立刻拿起手机,拨通他的号码。不要吝啬,你应当庆幸,这一刻你们还拥有着彼此。

做好今天该做的事,至少要让自己满意,假设明天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彼时的你是否仍留有遗憾?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这世间琐事太多,一件接一件的让人应接不暇。可是仔细想想,若是你拥有了向死而生的勇气,又有什么样的事比死还难过呢?

其实,能付之于金钱或时间解决的事情都不难,真正难的是那些无可避免却又无能为力的事情,比如疾病或是灾难。他们都好像是死神之手在快速拨动着表盘,恍然间将人们推向了生命的终点。

只是,那又如何?

生命便是因此而富有了价值。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提高生命中每分每秒的质量和长度,将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生的意义便在于此。

漫漫人生,当时间的巨轮将你带到死神的面前时,你可以微笑着对他说:我这一生问心无愧,我这一生未留遗憾。

如此,便是向死而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